2、给个理由先

李渊装孙子,李世民继位之初同样不例外,虽说渭水之盟,突厥人撤兵而去,但是也仅仅说明李世民这个孙子装的比较体面而已。

渭水之盟使李世民结下了一个心结,他仿佛觉得突厥人就像只巨蟒一样,时刻缠绕着自己,不知在什么时候会紧缩,然后将大唐帝国挤压的粉身碎骨。

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憧憬着自己能像隋文帝杨坚一样,千里征讨突厥,将突厥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然后让大唐的子民再狠狠地踏上一万只脚,让突厥人永远翻不过身来。

但是渭水之盟始终牵绊着李世民,毕竟双方已经达成了协议,如果公开撕毁条约,会使大唐的名誉一落千丈。

要想出兵突厥,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思前想后,李世民决定从朔方的梁师都入手。

要说梁师都确实也不容易,这位仁兄自隋朝末年随着诸多反王一涌而起,充当一把造反的弄潮儿,没想到那么多年后,当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猛人一一倒下后,他居然还能够撑下来。

李世民明白,梁师都的靠山是突厥,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唐朝相抗衡,所以他决定出兵灭掉梁师都,而突厥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如果突厥出兵相助梁师都,自己就找到了对突厥用兵的理由。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李世民命令右卫大将军柴绍和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进攻梁师都所在的朔方,同时命令夏州司马刘兰成在朔方城东附近,做好迎击突厥的准备。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在柴绍和薛万钧出兵的同时,梁师都迅速向突厥求援,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离开了突厥这杆大旗,自己要命也是抵不住大唐的铁骑的。

突厥人是很够意思的,得到梁师都的求救信后,马上派出援军赶往朔方。突厥出兵同时也就意味着先前的渭水之盟已经破裂!

唐朝和突厥几乎算是同时出兵,但是当柴绍和薛万钧把朔方围的水泄不通的时候,突厥的援军却遭到了刘兰成的强烈阻击。

最终,突厥人也没能靠近朔方城,撤兵而走。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当然,这样一来最倒霉就是梁师都了,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唐军多日的包围下,朔方城严重缺粮,最先撑不住的是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

要知道没饭吃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任凭你是皇帝老子,还是达官贵人,在“饥饿”两个字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

饿极了的梁洛仁最终为了能吃上一顿饱饭,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堂哥梁师都诛杀,向唐军献城投降。

至此,隋末唐初最后一股割据势力,终于被平定。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势不可逆也!

平定梁师都并没有耗费李世民的很多功力,而且李世民终于找到了出兵突厥的理由,但是仅仅有理由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决定是否出兵突厥的还是两个字——实力!

不可否认,大唐帝国在李世民的手中,逐渐的有了这个实力。

李世民继位后,尤其到了贞观三年,其国力已经与武德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经过了李世民偃武修文的治理下,唐朝已经依稀有了些盛世的模样,所以李世民决定尽早解决突厥问题。

李世民是希望自己能够亲自挂帅出征的,但是此时他的身份已经不允许他亲自东征西讨了,所以要想武力解决突厥的问题,他必须着一个自己的代替者。

这个代替者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还要有做三军统帅的领袖气质,并且还要有和自己一样的作战性格!

综合以上三个条件,李世民选中了李靖!

为此,在贞观三年初,李世民让李靖接替杜如晦担任兵部尚书参与朝政,这个职位相当于宰相,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有意识的在考察李靖,看看他是否真的是解决突厥问题的合适人选。

从后来决定李靖为主帅这个结果来看,说明李世民对李靖在考察期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而事实证明,正是李世民的这个决定,进一步成就了李靖的军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