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储位之争(二)

1、告变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一日,纥干承基上书李世民,状告太子谋划造反。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仁兄是在监狱中为李世民上书的。

前面我们说过,纥干承基是江湖人士(自由职业者),也是太子李承乾的同党,为什么此时会在监狱里呢?

答案是:因为他同时受雇于李佑。

要知道纥干承基并不是朝廷的官员,只是一名武功高强的江湖人士,作为自由职业者,是可以受雇于任何人的,前提是只要你肯花足够的银子。

所以纥干承基并不像当时那些朝廷官员,会有很强的派系归属,他既可以为李承乾效力,同时也可以接受李佑的邀请。

这次李佑造反,李世民下令彻底清查李佑在各地的同党,纥干承基同志很不幸的被牵连出来。

没办法!纥干承基同志!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李佑已经被赐死,朝廷现在只把你关在监狱,已经很高看你了。

或许正是想到了这一点,身在监狱中的纥干承基为了立功赎罪,不得已将李承乾供了出来。

如果从他和李承乾曾经的交情来看,纥干承基真不是爷们!

得到了纥干承基的上书,李世民惊呆了!李佑造反刚刚平定,现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这次纥干承基无疑于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因为太子造反是一件远比齐王李佑造反更加严重的事件,它不仅影响着当时朝廷的政治走向,更加影响无数人的命运。

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李世民特意下令让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组成“太子谋反事件”专案组,会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参与调查。

坦白的讲,作为皇帝,李世民是怀疑太子的,因为自己的这个宝座当年就是夺来的,自己夺得,为什么别人就不能夺?但同时作为父亲,李世民是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做出这种事,准确的说是不愿意相信,基于皇帝和父亲的双重身份,迫使李世民只能让众多的人参与调查,目的就是为了公正、公平。

但是,我依然相信在他派出众多元老重臣调查的同时,李世民的内心希望调查的结果是纥干承基说谎,因为一旦太子计划谋反属实,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李世民的失败——至少是对太子教育的失败。

当然最大的失败就是17年前玄武门事变的成功,让下一代找到了为自己的谋逆行为开脱的理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失败,成功和失败有时其实是一种错觉!

李世民焦急的等待着调查的结果,不久之后专案组汇总了一份调查报告呈给了李世民,其中上边出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字眼——太子计划谋反属实!

李世民缓缓的闭上了眼睛,此时他的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样,他觉得这个事件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自己脸颊一样,他的脑海不经意间出现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面孔。

“想不到吧!李世民!你今天也会面对自己儿子的背叛!哈哈哈!”

李世民心中一惊,急忙睁开眼睛,朝堂之下依然跪着长孙无忌、萧瑀等专案组的成员。

“真的属实吗?”直到现在为止,李世民依然不愿意相信这一切。

“的确属实,臣等不敢懈怠,如有差错,臣等愿担罪责,而且据纥干承基说齐王谋反之初,太子曾经还嘲笑过齐王,说自己距离大内比他近多了,如果造反,肯定会比齐王方便。”长孙无忌缓缓说道。

“哎……,没想到啊……”李世民喃喃自语。

太子计划谋反确实属实,虽然李世民内心深处无限自责,但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他是不能让朝臣看他的笑话的。

无论如何,太子计划谋反,按照当时的法律等同于谋反,应该是死罪。

但毕竟是血浓于水啊,而且李承乾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如果将太子杀掉,那所有的人都会看大唐的笑话,其中包括朝臣、百姓、甚至是周围国家的人。

该如何处理太子李承乾呢?

李世民眉头紧紧地皱在了一起,眼前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