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凯旋而归

下定决心之后,王玄策让手下人全力攻城,什么云梯、投石车、弓弩等攻城器具统统的用上,这样一来阿罗那顺可吃不消了。

显然,印度军队的王牌军是象军部队,也就是说他们所擅长的是阵地战,利用大象的冲击,彻底打垮对手。可现在自己的象军部队被王玄策的火牛军打得全军覆没,所以阿罗那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毕竟他们不像高句丽人那样擅长城市防守战。

印度城池的城墙不像高句丽的城墙那样高大,所以在王玄策的猛烈攻击下,阿罗那顺开始坚持不住了。

就在城池即将被攻陷的时候,阿罗那顺果断的做出一个决定——逃跑!

就这样,阿罗那顺带领着残兵败将一路向南逃去,在他身后的是王玄策的一路追击!

人有时在一定环境下,想法是会转变的,在最初的时候,阿罗那顺的想法很简单,逃跑是为了彻底甩掉王玄策。在他看来,在自己的地盘上,王玄策是不敢深入追击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忽然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从茶博和罗城出来后,阿罗那顺整整跑了一天,而王玄策也紧紧的跟着追了一天,一个大唐使节,一个印度国王,在巍峨的印度群山之间上演了类似于警察逮小偷的剧目。

阿罗那顺几番停下来想喘口气,可是没等屁股坐热,就传来了王玄策即将追上来的消息,于是仓促之间继续向南逃跑,几个回合下来,阿罗那顺决定鼓起勇气,收拾残局于王玄策一决高下。

想一想也能理解,即戒日王之后,阿罗那顺刚刚在本国树立了威信,现在居然让大唐的一个小小使节追的东奔西跑,今后还怎么服众?

在看清形势后,阿罗那顺停了下来,他决定不跑了,在原地摆开阵势等待王玄策的到来。

对于阿罗那顺转眼间的变化,王玄策的先锋官蒋师仁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作为先锋官蒋师仁有义务率领先锋部队冲过去和阿罗那那顺火拼,但是蒋师仁并没有这么做。

如果说在茶博和罗城没被攻陷前,阿罗那顺还心存侥幸的话,那么现在阿罗那顺已经变成了一只垂死挣扎的野兽,正所谓困兽犹斗。所以对这样的敌人必须慎之又慎。

因此,蒋师仁下令先锋部队停止追击,然后立即向在自己身后不远的王玄策请示。

在王玄策看来,要想彻底打败阿罗那顺,其实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因此此战战术很重要。

在知道消息后,王玄策以最快的速度与蒋师仁合兵一处,接下来王玄策开始实施他的战术。

1、将自己的部队分为若干组,其中蒋师仁的先锋部队负责引诱敌军,在看到敌人出击后,诈败而退。

2、其他若干组分别聚在王玄策中军将近3里的地方,并且要偃旗息鼓,做到毫无声息。

3、如果看到印度军队冲过来,以自己中军帅旗摇动和击鼓为号,其他若干部一起从四面八方包围印度军队。

通过上述三点安排,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战术名词:口袋战术!

安排妥当之后,蒋师仁开始实施第一个步骤。

当蒋师仁的先锋部队距离阿罗那顺还有2里的时候,阿罗那顺便开始了冲击,他的意图很明显,趁立足未稳先来个下马威。

蒋师仁看到印度军队冲上来后,开始撤退,这一次轮到了阿罗那顺在后边追击。

角色的互换让阿罗那顺很是兴奋,可是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蒋师仁是主动冲上来的,在还没正式交手有主动撤退,这是为什么?

当阿罗那顺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为时已晚,他已经进入了王玄策早已布好的口袋阵里。

结果可想而知,阿罗那顺再一次遭受了惨败,和当初武断的突袭王玄策的使团一样,这一次他依然犯了武断的毛病。

坦白的讲,阿罗那顺还是很有韧性的,经过拼死搏杀后,阿罗那顺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向着朝乾陀卫江(印度河)方向逃去。

到目前为止,阿罗那顺依然没有放弃,企图以朝乾陀卫江为屏障进行坚守,可惜他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因为王玄策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

最终,王玄策以一万兵马的多国部队一路南下纵深印度中部,俘虏了阿罗那顺和王后及百姓一万两千人,占领大小村庄共计五百八十个。

平心而论,阿罗那顺在这场战斗中不可谓不用心,最初的时候凭借象军的冲击力完全占据了优势,但最终仍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除了他本不该武断的突袭王玄策的使团之外,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就是: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王玄策终于报了当初的一箭之仇,押着阿罗那顺和他的王后回到了长安,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很高兴,下令晋升王玄策为散朝大夫,由原来的七品升到了五品。

王玄策作为一个外交使节,在异国他乡突遇变故而处乱不惊,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没有依靠大唐政府的情况下,居然活捉印度国王堪称奇迹。

即使是把他当成好莱坞具有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的主角也丝毫不会缺失分量。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

没错,王玄策的事迹既是一段冒险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在贞观时代,作为大唐的子民具有何等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心和精神面貌最根本的来自于国家的强盛和民风的端正,而王玄策不过是将这种自信付诸行动的其中一人而已。

王玄策的个人行为在不经意间让大唐再一次扬威于国外,当然关于他的话题还没有结束,事实上这次王玄策从印度回来,除了带回阿罗那顺之外,还带回来了当地的一名术士,而这名术士却和李世民后来的死亡有着某种联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边还会详细说道,暂不赘述。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贞观二十二年大唐扬威于国外的第二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