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看世界

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怎么才能解决洋人的问题呢?清朝的官员们并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摸不能瞎摸,林则徐认识到,“筹夷务必知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174为搞好情报工作,他多方觅求精通外语的人才,“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175。这一期间,林则徐翻译了四本书:第一本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国商人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抄齐统订数本”,“借以采访夷情”176;第二本是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专门组织人翻译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第三本是把瑞士人瓦特尔的《国际法》翻译成《滑达尔各国律例》;第四本是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总之,为制定对策、办理交涉事宜,林则徐做足了准备。然而正是他的这些为禁烟而做的准备工作使他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177

1841年,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途经镇江,把《四洲志》以及有关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嘱撰《海国图志》。

1842年,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有才而又有爱国激情的魏源据《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的“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年)扩成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各个方面。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为什么《海国图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呢?

首先是因为它给了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世界观念。明末利玛窦等人来华,也带来了世界知识的新东西,但却并没被人们重视。康乾盛世时,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更不知海外有先进的文明。《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使当时的中国人能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当然,打开中国人眼界的并不仅仅是这一本书,还有一本1849年出版的《瀛寰志略》。这是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徐继畲178晋升福建巡抚,道光皇帝召见时责成他编的。由于是皇上的命令,徐继畲发奋努力,随时采访,广为搜集资料,1844年,初稿完成,几易其稿后定名为《瀛环志略》。1848年初刻于福建抚署,1865年由总理衙门主持重刻。该书分10卷,分装6册,有图44幅。书中先为总说,后为分叙,图文并茂,互为印证,对世界各国的疆域、种族、人口,沿革、建制、物产、生活、风俗、宗教、盛衰,以及列国比较,都有较详细的描述,还间有议论。《瀛环志略》一问世,便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曾任福建巡抚的刘鸿翔赞誉此书是“百世言地球之指南”,福建道员鹿泽长说该书“于国家抚驭之策,控制之方,实有裨益”。

其次,虽然在介绍国外方面《瀛环志略》胜《海国图志》一筹,但是《海国图志》有一点是《瀛环志略》所不能比的,那就是它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号召“以甲兵止甲兵”,强调“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才“能制四夷”。

如何师夷?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以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该书中所阐发的“师夷”及“经事致用”思想,对中国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后来的洋务运动,就是受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加以运用和发挥的。西方物质技术的发展,也被很多官员认识到了,李鸿章在《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中称,“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179;御史魏睦庭也上奏说,“火器为军营决胜之技,近年以西洋为最精”;左宗棠为曾国藩代拟的《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中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180。

于是中国的第一次西化开始了。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洋务派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设同文馆。清政府自鸦片战争后,屡次与列强交涉,觉得语言不通、文字隔阂也是受欺蒙遭失败的原因之一,于是在1861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皇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招生对象开始时仅限于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1862年入学的仅十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最多时达120人。除汉文外其他课程多由外国人担任教师,学习期限初定三年毕业,后改为五年制和八年制,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多种。

第二,派留学生。除同文馆外,留学生是“输入欧化最要之媒介”181,1872年始,在早期留美的容闳等人努力之下,四年里,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中国留学运动先河。1877年,李鸿章等奏请派遣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洲学习制造和驾驶,后又派了两届学习枪炮、火药、鱼雷等,两个方面的留学生约200人,是洋务运动中留学生的主体。虽然规模小,人数少,但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之功不可磨灭,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中国文化的冲击不可低估:第一它改变了人们的科举正途观念;第二产生了严复这样“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加速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我们常说,掘墓人都是自己培养的,这话一点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