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文皇帝(第2/5页)

拓跋宏的举动被严密监视,曾经有个宦官在冯太后面前陷害诬告、说坏话。冯太后大怒,下令责打皇帝几十大棍。拓跋宏默默忍受不辩解,即使冯太后去世,也没追究那个该死的宦官。如果大家以此认为拓跋宏是个老实厚道、逆来顺受的听话孩子,那就错了。人们评价拓跋宏的性情渊裕仁孝,如果因为这样的事去报复,也就称不上中国历史著名的仁君。因为他经历的阴谋和痛苦太多,不希望给别人带人更多

拓跋宏的仁慈孝顺,逐渐征服冯太后挑剔的心。冯太后开始真心实意对待皇帝。拓跋宏的年号是太和。太和七年北魏宫廷又发生了一起“子贵母死”的惨案,这是最后一起立子杀母的丑闻,冯太后再次主导这一事件。

拓跋宏的皇妃林氏生子拓跋恂,很快立为皇太子。拓跋宏深知丧母之痛,不希望“子贵母死”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恳切请求冯太后废除残酷的祖宗之法,冯太后拒绝了。

值得讽刺的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设立“子贵母死”制度本意防止母后干政,可冯太后利用这条政策巩固自身的权力。她没有生育太子,照旧掌握着北魏国的大权。冯太后之所以固执地杀死林氏,因为她聪明的大脑又开始运转,考虑百年之后冯家的地位如何才能永世不替?

冯太后的两个侄女入宫了,冯太后哥哥冯熙有好几个女儿,所幸长得都不错。

先入宫的两个女儿命运不济。妹妹病死,姐姐大冯氏姿容娆媚,与拓跋宏一见钟情,两人爱得热烈缠绵。她也未能逃过病魔之手,一场大病下来,皮肤生出麻疹。冯太后为拓跋宏选择侄女为妃,自然认可拓跋宏的皇帝地位,不希望侄女的病传染到未来的皇帝,无情打发大冯氏出家做尼姑。正史未记载大冯氏的名字,野史叫做冯润,小字妙莲。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悲伤冯润可怜的命。尘世佛门两隔,有情人不成眷属。但是他们两人没有分手,命运总是出乎人们想象,周朝女皇武则天也曾出家做过尼姑,这是后话不题。

冯家最小的女儿冯清入宫,无疑她是最幸运的女人,不管皇帝爱不爱她,她注定是皇后的命。

冯太后为拓跋宏牵好姻缘,安排好一切,香消于方山永固陵。遵照冯太后遗愿,冯清立为帝国皇后。

24岁的拓跋宏亲政,正式接手管理北魏帝国,那是一个正在走向正轨和强盛的国家。均田制、三长制顺利推行使国家控制的户口大大增加,垦地面积扩大,财政收入增长,国家财富与日俱增。

国势蒸蒸日上,孝文帝仍旧没有满足,他要改变历史,创造新的历史,把北魏帝国变成真正伟大的国家。

人们在一个千古传唱的人物身上觉察到帝国悄无声息、坚韧不拔的转变。她是谁呢?花木兰。

替父从军行

艳骨香销,魂归何处?冯太后孤单孑立,独立方山之畔,另一位女英雄花木兰从塞上返归家乡。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一曲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唱出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勇敢机敏、淳朴动人的传奇故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花木兰,几乎每个人都能轻松背出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花木兰拒绝皇帝封赐,失去载入史册的机会,以至于后人产生千般猜测,莫衷一是。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不会忘记每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木兰辞》不胫而走。

关于《木兰辞》产生的时代,早先众说纷纭,即便将其收入《乐府诗集》的宋朝人郭茂倩只是说《木兰辞》转引自南朝陈国沙门智匠的《古今乐录》,并在按语中注下:“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

为什么郭茂倩不知道产生的时代呢?想必今已失传的《古今乐录》中没有标注。为什么没有标注呢?可能智匠和尚也不清楚。陈朝之前,北方上溯有许多朝代,隋、北周、北齐、西魏、东魏和北魏,直至东晋十六国。著名的诗歌总能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木兰辞》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由此可以推断出产生的时代。诗歌中许多情节与冯太后执政时的北魏帝国隐隐相连,映射出当时的政治变革和军事战略变化。

比如,我们从可汗和天子两词的互用可以判断出花木兰生活在中原的鲜卑国家,再从交战的地点、规模、方式可以清晰判断出这个国家是北魏。

可汗是鲜卑人对贵族的尊称,被柔然人当做皇帝的称谓。可汗和天子互用,只能出现在鲜卑国家,出现在北魏汉化改革之前。孝文帝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的政策相当严格,不太可能再混用两词。若说产生于北齐、北周时代,则没有长达十年之久大规模讨伐柔然的战争。

花木兰姓氏,争议颇多。因为《木兰辞》所提不过“木兰”两字,没有提到花姓。木兰替父从军用父亲的名字,军中伙伴唤作“木兰”,恢复女装后仍叫“木兰”,只能是她与父亲共有部分,即姓氏,因此有人认为“木兰”是“慕容”的音讹。

连诗歌产生的时代都存有那么大的疑惑,姓字名谁当然更是说不清的官司,我们还是用熟悉的花木兰吧。

不管如何,纵使花木兰不是汉人,也是汉化的少数民族。否则不会精于纺织、化妆,贴花黄的装扮虽然盛行于北周,民间应该流传已久。花木兰是河南虞城人并非没有可能,但祖籍绝非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