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帝国疑云(第2/6页)

贰 离散部落

离散部落就是将部落中的牧民离散,在北魏它是一项国家政策,策划者是汉人张衮。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性格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起初在郡里做一名五官掾的小官,五官掾没有固定的职务,就是太守的左右手,幕僚角色。

拓跋珪复兴代国称王,张衮选为左长史,成为拓跋珪决策圈子中的一员,“常参大谋,决策帏幄”。破刘显、击柔然、抵御燕军入侵、入主中原等一系列战役中,张衮为拓跋珪出谋划策,算无遗漏,拓跋珪言听计从,也算一对千古知遇的君臣。

张衮在拓跋珪尚未建立功业前经常对人说:“昔乐毅杖策于燕昭,公远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张衮自比乐毅、荀攸,看准拓跋珪是能够统一天下的英雄。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魏晋之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匈奴人谱写了这个神话,羯人和氐人,还有慕容鲜卑人继续着神话传说,最终结局均以悲剧收场。张衮意识到单纯靠胡人的武力统一不了天下。

鲜卑民族想要在中原立足,比起匈奴、羯、氐和羌各族来,困难更多。匈奴和羯族在东汉末年已然入塞,氐、羌更不用说,长久以来,一直和汉人共同劳作生息,适应农耕文明生活方式比较快。鲜卑人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大草原,对农耕很陌生。怎样才能把鲜卑人变成汉人?

张衮提出“离散部落,编户齐民”的国家政策。不让他们放羊,让他们种地。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分给土地让牧民耕种。把牧民固定在土地上,使他们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不再隶属于部落大人。

张衮好狠,一举断掉游牧民的根。拓跋珪借贺兰部战败之际,拿贺兰部开刀,使亲舅舅贺讷成为无所统领的孤家寡人。这不过是个开头,当然不止贺兰部一家,解散后的部落牧民变成普通民户,分地定居,不许自由迁徙,部落君长大人也当做普通民户看待。

魏军攻克中山后,迁徙后燕境内汉人及慕容鲜卑等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到平城,分牛分田,和分土定居的拓跋鲜卑人一道成为北魏的农民。为给游牧人做示范,拓跋珪亲耕藉田,带头务农,为百姓做表率。北魏的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游牧守旧势力依然强大。北魏国内并存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双方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斗争,这种斗争贯穿整个北魏历史,甚至直到北魏灭亡,他们仍然在战斗。

汉人和鲜卑人的矛盾被激化,冲突不可避免。“诸部子孙失业赐爵者二千余人。”《魏书•太祖纪》中的一句话把矛盾显露无遗。部落联盟中许多人的子孙失业了,估计不肯务农,拓跋珪只得安慰性地赏赐爵位。以拓跋仪和穆崇为首的鲜卑贵族开始反攻,把矛头指向汉人领袖张衮。收拾人要抓住小辫子,张衮有什么小辫子呢?

张衮在南征过程中为解决治民官的缺乏,不断向拓跋珪举荐汉人为官,往往均被录用。这些汉人多为出色的高门士族,才能是有的,是否肯真心为北魏国服务,张衮不得而知。魏军几乎是一战平定山西,占领城市无数,为尽快把占领区治理好,张衮推荐官员多少有些仓促,比如卢溥和崔逞。

卢溥与张衮同乡,两人谈了那么几次话,张衮便推荐他给拓跋珪。卢溥出自范阳卢氏,乡里势力很大,拉拢卢氏加强北魏的统治原无过错,可后来卢溥聚党谋反。崔逞,张衮根本没见过,听说有才,“闻风称美”,便向拓跋珪大力举荐。张衮一心追随拓跋珪,又是共患过难的,深得拓跋珪信任,从来不患得患失,有什么说什么。

不做事不出错,只要做事难免出现差错,何况不计后果地做呢?鲜卑贵族正是看准他的性格,借机抓住“卢溥叛乱”和“崔逞事件”攻击张衮和汉人集团。

崔逞是高门望族,从三国曹魏开始,祖辈历任各朝各代的高官。崔逞有文才,在前燕、前秦、后燕都做过官,曾经编修过《燕记》。张衮极力推荐,拓跋珪对崔逞礼遇甚重,拜为高官。魏军攻打中山的时候,军中乏食,老百姓藏着粮食自己吃不肯缴纳。拓跋珪向群臣问计。崔逞说,桑葚可以补助食粮。古人说过,鸮鸟(鸣声恶劣的一种鸟)吃了桑葚,鸣声会变好。

拓跋珪听从崔逞的献计,令百姓缴桑葚当租,崔逞害怕魏军扰民,又说可以让士兵们自己去摘取,不过要快,时间一长,桑葚会落尽。拓跋珪当时火了,将士们要打仗,怎么能去采果子!鲜卑贵族利用这件事大肆攻击崔逞,说他讽刺我们鲜卑将士是鸮鸟,不是好鸟。拓跋珪果然很生气,不过没有发作。

不久,又发生一件事,东晋将领郗恢给拓跋珪弟弟拓跋遵写了一封信,上面有一句话“贤兄虎步中原”。拓跋珪一看,又上火了,心想我是皇帝,你不写尊称说什么贤兄,明明看不起我嘛,于是叫张衮告诉崔逞,写封回信给我贬一贬晋朝皇帝。

崔逞称晋安帝为贵主。这一下,拓跋珪真火了,新账旧账一起算,心想我顶着多大的压力保你用你,你却不尽心办事,怒斥崔逞说:“贵主何如贤兄!”下令将崔逞处死,此事累及张衮,降职处理。

拓跋珪明知与张衮无关,不得不忍痛割爱,还算手下留情。年过七十的张衮从此退出政坛,一年后郁郁死去,临死之前念念不忘北魏平定天下的大业,上疏执著地劝拓跋珪注重文德教化,表章最后一句显示出他与拓跋珪君臣之间的难忘恩情:“臣虽暗劣,敢忘前志,魂而有灵,结草泉壤。”

人生自古谁无死。为了帝国的繁荣与强盛,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张衮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灌输给拓跋珪,告诫说尽管魏国武运强大,但四海未服,平天下靠得是文治和武功双管齐下,不可偏废。拓跋珪当时陷于政治斗争之中未能对其褒奖,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此给予极高荣誉,策赠太保,谥文康公。

张衮对北魏忠心耿耿,一心报拓跋珪知遇之恩,没有民族偏见,毕生致力于民族融合事业。崔逞则对晋朝抱有好感,对晋朝皇帝的恭敬出于汉民族感情使然。拓跋珪杀崔逞并非因为两件小事,实是派别斗争的结果,对鲜卑贵族做一些让步。拓跋珪的退让并没有使他们感到满意,一个又一个的阴谋接踵而至。

叁 手铸金人

拓跋珪做了皇帝,当然要有一位皇后。拓跋珪称帝时二十九岁,此前,已经有一任夫人,匈奴独孤部刘眷的女儿、刘罗辰的妹妹。当初拓跋珪为拉拢独孤部的牧民,分裂亲刘显的势力娶了刘氏,非常宠爱,生有一女一子,女儿华阴公主,儿子叫拓跋嗣,即后来的魏太宗明元皇帝,时年七岁。刘氏长期为拓跋珪打理后宫,并生有一男,理所当然应该母仪天下。奇怪的是,北魏帝国的皇后王冠最终落在了别人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