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容鲜卑的衰落(第4/5页)

然而,机缘捉弄,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想成就大业,两位英雄必定要一决高下。二人通过馈赠礼品下战书,机锋毕露。卢循说若想赢我,你要再聪明一点,刘裕则告诉他,你一条命是不够的。

刘裕北伐南燕,兵围广固。始兴相徐道覆派人劝卢循乘虚而出,偷袭建康,以成大业,卢循不听。

徐道覆亲自来到番禺劝说卢循:“我们到岭南,难道真想一辈子待在这种地方吗?只不过我们不是刘公的对手罢了。而今刘公顿兵坚城之下,凯旋之日无期,我们用思归之死士,突袭刘毅、何无忌之徒,易如反掌。不乘此大好时机,只想保一日之平安,等到三齐平定,息甲养众,不过一二年间,朝廷必定召君回建康。若君抗旨,刘公屯兵豫章(今南昌),遣锐师过五岭,虽将军神武,恐怕难以抵挡。今日之机,万不可失。我们抢先攻克建康,把他们的根基全部摧毁,刘公即使回来,也无能为力。若将军不同意,我自率始兴兵马直指浔阳。”

卢循见徐道覆态度坚决,随即下定决心,大造兵舰,准备进兵建康。大规模建造战船怎么才能进行得更为秘密,不引起朝廷注意?徐道覆实施战前欺骗计划,派人到南康山(今梅岭)去砍伐制造船只的木材,到始兴廉价出售。木材便宜,居民们争相购买,因而造船木材虽然堆积许多却不引人怀疑。等到定下出兵日期,马上把所有的木材全部收集到一起制造船只,十天左右,战舰云集。

公元410年二月,刘裕攻克广固的同时,卢循义军从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兵分两路北上。东路由徐道覆率领,取道赣水(今赣江)而下,向浔阳进军;西路由卢循率领,由湘江北上,向巴陵(今湖南岳阳)挺进。

卢循明显吸取孙恩由海路进攻建康不下,又没有根据地依托,最终被击败的教训,并没有借助水军的优势浮海直接攻击建康。卢循的主力指向巴陵,有取荆州的意向,徐道覆明显是奔江州去的,义军此举的战略意图是占领荆、江二州,伺机东下。

两路义军推进迅速,卢循攻破桂阳、湘东,进逼长沙。徐道覆连克南康、庐陵,兵锋直指豫章。

朝廷大震,八百里加急召刘裕。刘裕留下刘穆之善后,从广固匆匆回军。江州刺史何无忌闻听义军逼近豫章,马上率兵自浔阳南下,欲与徐道覆决战。参谋人员均不同意仓促出击,长史邓潜之劝道:“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卢循势居上流,兵舰大盛,我们不可与之争锋,应该决开南塘堤坝,使赣江水位下降,然后坚守豫章、浔阳,敌军必定不敢舍我远下去攻打京都。我军蓄力养锐,待其师老兵疲,再发动进攻,此万全之策。今决成败于一战,万一失利,悔之不及。”

参军殷阐支持邓潜的战术方针:“卢循的士兵都是三吴旧贼,百战余勇,新召集的始兴溪子,拳捷善斗,不能轻视。将军集合大军驻守豫章,等到朝廷各路兵马到齐,再发动总攻不迟。如果单单依靠江州兵马与敌军决一死战,恐怕将来您一定要后悔。”

何无忌不听,尽起江州水陆兵马沿赣江南下,与义军水师在豫章遭遇。徐道覆命令数百名强弩手登上西岸的小山拦腰射击东晋船队。时西风暴急,何无忌乘坐的小舰飘向东岸。

起义军满江楼船借助风势逼向晋军船只,晋兵奔溃,何无忌厉声高叫:“取我的苏武节来!”手持符节站在船头督军奋战。敌兵越聚越多,有如乌云压顶,何无忌辞色无挠,握节而死。

晋军外围州郡防线全线崩溃,中外震骇,建康乱作一团。朝廷中竟然有人提议保护晋安帝向北撤退,去投奔刘裕。

肆 灭卢循

刘裕此时已经赶回下邳,用船只载辎重缓行,自率精锐从陆路南归。走到山阳(今江苏淮安)之时,听到何无忌战死的消息,震惊不已,唯恐京都失守,撇下大军,昼夜兼行,一行数十人赶到江边,向过路人打听建康消息。

行人说:“贼兵还没有到,刘公若还,便无忧了。”可见东晋百姓对刘裕信心十足。刘裕闻听大喜,单船过江。渡江时,风急浪大,部下都很担心。刘裕不顾,径直踏上甲板登船说:“若天命助国,风当自息,如其不然,覆溺何害!”你还别说,船一移动风真就停了。刘裕过江,回到京口,朝廷上下这才安心。

各地援兵纷纷进入建康,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兖州刺史刘藩、并州刺史刘道怜的援兵到齐,豫州刺史刘毅准备出征。

刘裕在京口给刘毅写信说:“往年击妖贼,知道他们狡猾多变,这一次,他们又侥幸获胜,不可轻视,我这里的战船马上修缮好了,我和老弟一起去。”刘裕素知刘毅心气高傲,怕不听自己的话,又派刘毅族弟刘藩去劝,许诺平乱之后,让刘毅做荆州刺史。

刘毅见信勃然大怒,对刘藩说:“过去,我们不过因他有一点点功劳,推他临时做个盟主罢了,你真以为我不如刘裕吗!”说完,将信恶狠狠扔到地下,率舟师二万从姑孰西进。

卢循在长沙打败刘道规的兵马后,准备进攻江陵,接到徐道覆的书信,说刘毅水军已经西上,要求增援,如果打败刘毅,荆州自然可得。卢循随即放弃取荆州计划,兵发巴陵,与徐道覆合兵一处,连旗而下。义军战士十余万,战船连江,八艘四层十二丈高的大舰,舟车百里不绝,声势浩大。

义军与西上的晋军在桑落洲决战。刘毅大败,丢掉全部战船和如山的辎重,带了几百人狼狈逃走。

起义军接连打败北府名将何无忌、刘毅,气势更盛,正要东进建康,却得知刘裕回京的消息,卢循与众将相顾失色,准备退回浔阳。

义军高层产生分歧,徐道覆坚持进军。犹豫几天之后,卢循才率十万大军向建康进发。义军最初制订的战略计划在这一时间发生变化,为后来失败埋下伏笔。义军最初战略是占领荆江,伺机东下。刘裕回到建康,东进时机失去了。

义军为什么如此忌惮刘裕呢?除了刘裕对义军保持着骄人的战绩之外。更为主要的是,刘裕获得义军将领们的尊重。他们是一路人,同为庶族,对待刘裕,他们只有敬畏之心,比如徐道覆向来称呼刘裕为刘公。

既然刘裕回京,为什么徐道覆还要坚持要进兵呢?因为义军连续歼灭何无忌、刘毅的军队,建康兵力必定不足。就算刘裕本领通天,没有士兵怎么打仗,可卢循几天来的犹豫,把消灭刘裕的大好机会丧失掉。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刘裕有条不紊地备战,重金招募新兵,组织起防御工事,沿江置栅、筑垒,把主力集中在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