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外交”与上海局势(第2/5页)

上海辟为商港后,仅十年工夫,查顿—马地臣、颠地商会等外国大公司纷纷在上海建立商号,而其中的中国职工一般也都从香港随之来到上海。上海的当地人当时反而不熟悉对外贸易业务。不仅是为外国商馆所雇用的人,就连在香港、广州与外国商馆有过买卖关系的中国人,也大多迁居到上海。当时上海人口,一般认为,约有二三十万,据说其中广东人有八万,福建人有五万,两省人占了上海人口一半以上。

上海小刀会主要是广东、福建的三合会会员,人数当不在少数。

面色不太好——这是连理文见到刘丽川的第一个印象。他的样貌确实可以说像儿童,但令人担心的是,他面色发暗。看到这种面色,时人立马就会想到——啊,抽鸦片的!

“听人说不准要神像。”刘丽川说话的声音令人感到意外地亲切,他好像对太平天国很感兴趣。

“是的,这方面的纪律非常严。”

“耶稣教我从洋人那里听说过,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只是它能号召起这么多人,倒令人有点不解。”刘丽川在香港长期待过,对宗教问题很容易理解。他在香港跟外国商人做过砂糖交易,还可以说几句蹩脚的英文。

“我也有感到不解的事。”理文道,“像您这样温和厚道的人为何受那么多人的推戴呢?”

刘丽川少女似的抿嘴笑了笑:“我想是因为我帮助了别人。”

刘丽川初来上海,临时学了点医道,当了医生。据说,他开的方子很灵,病人蜂拥而来。他是到上海经商的,根本没想到要当医生,他给人家诊脉开方,一个钱也不收。免费诊疗、出钱不医,是他的招牌。

“是因为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而且还不收钱吗?”

“我若是医生,当然要收钱。但我不过是在香港租了医生家的房子住,耳濡目染,学了点医术,给人家看病。从情理上说,不应收钱。”

“原来如此。”

在这少有人懂情理的世上,他通情达理,自然受人爱戴。不过,他却是奇特的人,他的本行是经商,据说干得也不错。若说他一开始就瞅准了行医有效果,那应该说,他很懂策略。

“但是,在买卖上,一厘钱的利益我也是要争的。我跟温章先生就激烈地竞争过,您大概也听说了吧?”刘丽川说着,又腼腆地笑了笑。

这种笑也许也是他吸引人的魅力之一吧!理文心想。将来自广东、福建及当地的各色人等团结在一起,可不是简单的事。首先,不能让任何人产生恐惧心理,否则就不可能承担这样的工作。若是同乡,事还好办,要是对其他地方的人进行强制性领导,不仅会使对方心生恐惧,不信任,还会遭到抵制,保不住领导地位。

“您跟金顺记也有交易吗?”理文问。

“最近才开始。那是我的大主顾啊!”

事实上,刘丽川同意见理文,还是因为温章的介绍。他对太平天国的反应比对做买卖本身更为强烈。

谭七以随从名义跟来,他装出一副傻傻的样子,坐在一旁,仔细观察。

二人从刘丽川那儿回来后,在金顺记二楼房间里商谈了给南京的报告。李新妹也在场,但她对两个男人谈的事毫无兴趣。她到上海后,见了理文的父亲,她感觉太好了。尽管她跟理文有最亲密的关系,但她甚至感到待在连维材身边,心情更愉快些。

“这个人年轻时候是什么样子呀?理文跟他究竟有多少相似呢?”新妹在想这些事情,听不进理文与谭七的对话。

“刘丽川很有想与太平天国呼应的意思。”

“对于基督教的教义具有初步的认识。”

“抽鸦片,做鸦片买卖,这是肯定的。他本人认为,为了大批手下人能吃上饭,做鸦片买卖是没办法的事。与其饿死,干坏事也要活下去,这是他的人生观。”

“合作的事,应由小刀会方面提出来。”

“小刀会中有一部分人相当腐败,跟太平天国合作时,应把这部分人排除。这样做恐怕需要时间。在目前情况下,天国方面不要急于活动。”

“太平天国最近应当在上海与各外国代表接触。”连理文会英语,跟洋人接触的工作,他准备为太平天国助一臂之力。但新妹在这里,他便没跟谭七说。

“南京方面应当更好地了解上海,现在是了解外国的好机会。外国方面也在拼命探听太平天国的情况,希望你特别着重把这一点向南京传达。”理文向最近即将回南京的谭七表达了这样的希望。

英国正要上海领事馆的托马斯·泰勒·麦都思尽量向南京靠近,搜集太平天国的情报。麦都思的使命之一是,要证实太平天国所标榜的信仰是否真是基督教。理文已了解了这些情况,温章从维多那儿听来的消息及时而准确。

谭七去了南京。

洋人对太平天国的关心极其复杂。太平天国能打倒清朝政府并取而代之吗?若能,洋人因各种条约而获得的各种权益能够维持吗?最大宗的鸦片交易能继续进行吗?太平天国所信奉的、自称为基督教的宗教真实情况又如何?他们最想知道的是太平天国与清朝政权斗争的归趋,一切问题都由此派生。若清政权安然无恙,那么,根据条约所获得的权益及鸦片贸易等统统都不必担心。麦都思从上海经苏州、常州来到丹阳,又返回上海。他好像当了不足一周时间的侦察兵。他回到上海是阳历四月中旬,南京落入太平军的手中还不到一个月。

“太平天国所信奉的确实是基督教。”

“清军软弱,各地清军基地的兵员也极少。”麦都思做了这样的报告。他不过是领事馆所属的翻译,只报告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搜集和分析情报并下判断,是在上海的英国公使文翰的事。

在麦都思的报告中令人感兴趣的是,清军贴出的布告中有这样的话:

“英国人保证用军舰帮助进攻太平军。”

英国从未向清政府做过这样的保证。贴这种编造的布告,看来是为了稳定人心。但是,这一方面可以认为是利用长江沿岸居民觉得英国,尤其是英国军舰强大的思想,而另一方面也说明清朝失去了信心。清政府那样的军队不可能战胜太平军,这已成为一般的常识。正因为如此,清朝官吏在写布告时不得不使用这样的诡计。

“我去一趟,布告也有问题,应当消除误解。我代表大英帝国,我去最简便不过了。再说,太平天国确实是重大的问题,我要亲眼去看看。”文翰说罢,决定乘亥尔梅斯号军舰去南京。

舰长是菲休邦大校。麦都思作为翻译同行。文翰的南京之行,应该说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太平天国处在建国热潮中,堂堂一个国家,有着从满族政权手中夺回国家的骄傲,也继承了历代中华思想传统,而且这个国家对西方外交惯例一无所知。文翰是代表大英帝国的公使,职业外交官,熟悉国际惯例,当然期待也能受太平天国按惯例给予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