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日落西山之齐景公争霸(第4/4页)

当然,在等待晋国“不团结”的这些年里,齐景公也没有闲着,在平丘会盟3年后,即公元前526年,齐景公首先发动了对齐国南部的徐国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苏北的大片土地因此落入了齐国的手中。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景公乘机插手,接纳了流亡的卫国国君卫灵公,并以国君的礼节接待他。这件事让齐景公在诸侯之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俨然成了“山寨版”的齐桓公。公元前520年,此时已经强大起来的吴国,开始进攻齐国的邻国宋国,齐景公又毫不犹豫地出手,帮助宋国把吴国打败,这几次行动的意义都非同小可。宋国和卫国,原先一直是晋国的重要盟友,经过这两次事件,全被拉到了齐国的一边。当然齐景公的这些行动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政变,鲁昭公被赶了出来,齐景公本想帮助鲁昭公复国,却在鲁国军民的反抗下失败了。但即使如此,原先晋国的盟友们,日益被齐国分化瓦解,双方的力量差距,也在一天天缩小。

齐景公的机会,在公元前506年的昭陵会盟后再次到来,昭陵会盟,是晋国力图重振霸业的重要一步,这次晋国召集了18个诸侯国,宣布“向戎弭兵”时晋楚“平分霸权”的协议作废。晋国要联合中原诸侯一起攻楚,熟料雷声大雨点小,与会的诸侯国并不支持。为了立威,晋国灭掉了不听自己号令的沈国,此举让晋国在诸侯中声威大减,而蒸蒸日上的齐国,却大有取代之势。不久之后,一直是晋国铁杆小弟的郑国,也倒向了齐国一边。这时候的齐国,还是没有贸然开战,因为此时晋国有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士鞅。而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早就因为齐景公的猜忌郁郁而终。公元前502年,晋国元帅士鞅病逝,晋国“六卿”的权力分配出现裂痕,齐景公终于认定机会到了:开战!

对于这次行动,长期主政的晏婴还是极力反对的。晏婴认为,晋国当时属于公卿专权的局面,如果任其发展,他自己就会走向分裂,现在贸然开战,反而会让晋国团结一心。但一心要争霸的齐景公不听,毕竟他已经等待了大半辈子,此时正是最好机会,又怎可放弃?结果,齐景公在临淄集结部队,首先对晋国的边境聊城开战,一举拿下了聊城,虽然因为晋国的反抗,齐国直捣邯郸的战略计划没有实现,但齐景公却信心膨胀,认为齐国恢复霸业的机会终于来了。

晏婴去世后,齐国和晋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转变。先前是齐国加强防御,防备晋国的进攻,现在却换成了晋国大力防备齐国。为了防止齐国攻占邯郸,公元前497年,晋国士大夫赵简子把邯郸人口强制迁往晋阳,引起了其他士大夫的反对,几路士大夫相互内战,晋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公元前496年,齐景公扶持晋国国内的范氏和中行氏,对抗当权的赵氏,借机再次出兵,但是赵氏的掌舵人赵央极有能力,在齐国出兵干涉的情况下,他依然以攻为主,而齐景公与鲁国、卫国联合组成的东方反晋联军,过度为自己打算,总想等着晋国内斗到一定程度,再坐收渔翁之利,在公元前493年的河南濮阳之战中,被赵央打败。这一战齐国损失相当惨重,几千石军粮,都成了赵央的战利品。公元前491年,赵央攻打中行氏盘踞的邯郸,齐景公再次出兵,企图牵制赵央,谁想中行氏太不争气,丢了邯郸城,“围魏救赵”没救成,齐国反而再次被晋国打得大败。

齐景公几次对晋国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也捡了许多便宜。齐国和晋国接壤的大片国土,包括原本依附于晋国的邢国(河北邢台)以及山西壶口,都成了齐国国土。齐景公晚年的齐国,已经拥有了山东、河北、山西的大片土地,俨然成为北方第一大国。

一心想着恢复霸业的齐景公没有想到,他一生把精力投入到争霸事业的时候,自己的后院却起火了——齐国陷入了内乱,内乱的主角,就是著名的田氏。

齐景公时期的齐国能够振作,关键就是齐国主动进行了封建化改革,而在这场改革中,受益最大的却是田氏。早在齐景公在位的早期,即公元前532年,田氏就发动了驱逐齐国旧贵族高氏、峦氏的战争,当时的齐景公力图利用田家来打压旧贵族,因此对田家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但得胜后的田家,却日益尾大不掉。晏婴为相时,虽曾多次提醒齐景公警惕田家,但是他也没有太多的好办法,只能通过改革来增强齐国的实力,但同时田家也在改革中大得利益,因为改革,大批的奴隶主贵族权力被削弱,田家权力却日益膨胀。特别是在齐景公对晋国的战争中,立功最多的就是田家的掌门人田乞。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后,田乞发动政变,杀害了高、国两大家族,正式成为齐国的相国,独掌大权。姜氏齐国在齐景公40年霸业辉煌后,就是“田氏代齐”的日益萧条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