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吴起,最悲壮的改革者(第3/4页)

吴起知道,要啃下这块肥肉不容易,为了能够保证一战必胜,吴起做足了文章,首先抓住了秦军人数虽多,但是军队部署分散,容易各个击破的弱点,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其次就是这次参战的士兵,除了少数老兵之外,大多数都是从来没有立过军功的新兵,这些人虽然作战经验不足,但是立功心切,求战欲望极其强烈,吴起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军队冲在第一线。他甚至颁布命令,做骑兵的一定要看护好自己的马匹,做战车兵的一定要看护好自己的战车,如果战后发现骑兵丢了马,战车兵丢了车,就算是建立了战功也不予表彰。这样做是有道理的,秦军人多,而魏国士兵作战经验有限,所以必须要保证从军令上限制士兵们的无意义作战,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战斗打响后,魏军各个以一当百,奋勇冲杀,结果秦军五十万大军全线崩溃,五万魏军一路掩杀,打得秦国军队尸横遍野。在战国的历史上,这是秦国军队遭到的最惨痛失败之一。

吴起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从根子上说,是他的独特军事思想所致。吴起的军事思想,或者可以套用《亮剑》里的一句话“赔本的买卖咱不干”,他的军事思路中,最在乎的就是战争的意义,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迷信武力,长期依靠战争来扩大权力,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就是玩火自焚。在吴起眼里,一个国家要发动战争,必须要保证在减少国家损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给国家增加利益,所以在每一场战争开打前,国家都必须要弄清楚,这场战争对于国家有什么好处。而且吴起还认为,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力的支撑,而国力的支撑中,尤其又以边地的储备为重,一个国家如果想成为军事强国,就必须要发展边境经济,储备大量物资。吴起的这些思路,即使对于现代战争,也有重要意义。吴起不仅仅善于总结,更善于实践,每一次的军事行动,他都主动冲在最前面,麾下的士兵们,饮食起居他都非常关心,对士兵的抚恤非常高,所以在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起在当地士兵中收买人心的活动,吴起对士兵非常爱抚,甚至发生了他为生病的士兵吸吮毒疮的事情。当时士兵的母亲知道此事后竟然失声痛哭,因为她知道,感激吴起大恩的儿子,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战争里奋勇作战,那样牺牲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在吴起镇守西河的27年,是魏文侯改革后魏国的黄金27年,这27年的魏国,西边死死地摁住了秦国,南边痛打楚国,东方扫荡七国,同样属于三晋国家的赵国和韩国,也拜服在魏国的脚下。而镇守西河的吴起,也成了这个强大的吴国的西北屏障,但吴起是不满足做屏障的,他更想高升一步,特别是在魏武侯即位后,当时魏文侯改革时期的杰出人物,许多都已经去世了,而吴起本人也很卖力表现,除了屡次击败秦国之外,还曾经多次大胆进谏。作为一个名将,却不主张轻率发动战争,甚至有一次魏武侯视察西河,赞叹魏国的大好河山时,他不但不应和,反而说出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国家的安危,在德不在险。”也就是说,在发动战争上,国家一定要慎重,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德”而不是险,从这些思想上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是此时战国最杰出的武将,建功无数的吴起,从根子上学说还是一个儒生。

魏国的政治,一直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外加当年吴起的“前岳父”田居也曾预言吴起将出将入相,现在出将实现了,吴起也就开始憧憬“入相”了。这时候机会也来了,当年曾经向魏文侯举荐吴起的丞相西客去世了,魏国的相国之位一下子出现了真空,按照吴起的想法,自己镇守西河27年,功劳苦劳一大把,就是排也该排到自己了,但是魏武侯却不是这么想的,最后继承相国职位的,却是在吴起眼里远不如自己的商文。这个商文是当时的魏国贵族,在吴起看来,他不过是靠了裙带关系才当上丞相的,直到两人发生了一次对话。吴起在回京的时候,气势汹汹地质问商文,先问带兵打仗你比我强吗?又问治理地方你比我强吗?让士兵拥戴,并且誓死效力,你比我强吗?三声发问,商文都是好脾气,连着都说“我不如你”,吴起得了理,立刻嚷嚷起来,那你凭什么当相国?商文只回答了一句话:现在大王年轻,老百姓人心惶惶,你说是你当相国合适还是我合适,就这一句话,让杀气腾腾的吴起立刻哑巴了,想了半天说,还是你合适。这就注定了吴起不可能在魏国当相国,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他太优秀了,作为国君,根本就不敢驾驭这样优秀的人。所以老成厚道的商文,也就成了魏武侯的首选。

丞相做不成,吴起任劳任怨,准备继续给魏国守边疆,但这时候边疆却也守不下去了。不几年商文去世了,这时候继任丞相的是公叔座,这个人性格猜忌偏狭,非常忌惮吴起的战功。这个人背景也不简单,是魏国的驸马爷,他的妻子就是魏国的尚公主。当了丞相后,他就绞尽脑汁,非要赶走对他丞相职位有威胁的吴起,一个门客给他出了主意,可以搞一个非常麻烦的连环计。先假装给魏武侯说,吴起可能有反心,建议魏武侯试探他一下,可以假装说要把公主许配给他,如果吴起没有反心,那他很可能高兴的接受这个婚事,如果他有反心,就肯定会推辞这个婚事。与此同时,公叔座拉着自己的老婆,当着吴起的面演双簧,让老婆拼命地暴打他,性格刚硬的吴起,必然不会接受这样的悍妇,只要他一推辞,谋反的罪就砸瓷实了。吴起万万没有想到,耍了一辈子兵家诡道的他,竟然就这么被人耍了,事情的整个过程,都在在公叔座的计划中,吴起果然很“配合”,眼见了公叔座娶了公主后的“悲惨”情景,铁了心说什么也不娶公主。这下可伤了魏武侯的自尊,他当场气得拂袖而去,而政治嗅觉还算灵敏的吴起二话不说,跑路。

就这样,在魏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吴起,就这么不干了,当然以吴起的性格,如果如次退出江湖,那就不是吴起了,这时候的他已经名满天下,不愁没有饭碗。公元前383年,他找到了新饭碗——楚国。

吴起到楚国时,正好是楚悼王在位的时候,这时的楚国,也正好处于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楚国虽然常年处于大国地位,但是战国早期的楚国,却一度国力不振,特别是在中原国家纷纷进行封建化改革的时候,楚国的进展却缓慢得很,主要原因还是楚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与中原差距遥远。楚国国内,其地主派势力和新贵族势力也凤毛麟角,根本没有能力对抗奴隶主贵族的卿大夫阶层。韩赵魏三国建立后,成了楚国的大敌,特别是强大起来的魏国,多次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连续多次战败楚国。这样的局面下,一心想有所作为的楚悼王,也必须要效法中原王朝,变法图强。所以此时到来的吴起,可以说是当时楚国最需要的紧缺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