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谁毁灭了长平(第2/3页)

但这次却真的不一样,廉颇够有耐心,秦国人更有耐心,你廉颇磨,我秦国人也陪着你磨。结果,从公元前262年夏天开始,双方沿着长平的丹阳河,开始了漫长的“静坐”战争,每天就是你吆喝两声,我回骂几句,对方的祖宗十八代全骂了个遍,可就是不动手开练。恐怕廉颇自己,乃至赵孝成王都绝对想不到,这一磨,就磨了整整3年。

在这3年里,围绕着长平这个小小的地方,秦赵双方大打消耗战,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输到前线。秦国动用的兵力,此时的说法各异,但以廉颇20万大军的数量,以及处于守势的地位,秦国投入进攻的兵力,应该不会少于30万,秦赵双方50多万大军,就这样天天在长平干耗着,50万人天天大眼瞪小眼地摆阵势,看着壮观,但吃喝拉撒消耗的全是钱。这三年里,秦国除了不断增援长平外,还不断地派使者出使中原各诸侯国,警告各路诸侯国不要管闲事,同时驻扎在韩国边境,监视韩国军队的一举一动。但是在作为主战场的长平,秦国人始终无法前进一步。

漫长的消耗战维持了整整三年,长平依然在赵国手里,20万赵国军队沿着战壕与丹阳河,天天和秦国人干耗。似乎廉颇的战术是成功的,他当然有自己的理由,这个理由老生常谈:秦国强,赵国弱,所以速决战对赵国是不利的,持久战对赵国是有利的,这理由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很正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认定这不正确。到了3年后的公元前260年,连主持赵国大政的赵孝成王也认为这理由不正确。不正确的原因,按照《史记》的说法是秦国人使了反间计,散布说秦国人只怕赵括,只要赵括出马,一个顶俩,能把秦国人打得稀里哗啦。然后傻乎乎的赵孝成王就听了,接着任命赵括挂帅,行前赵括的母亲拼命反对,说马服君赵奢临终前有遗言,赵括这小子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委以重任。可惜赵孝成王不听,赵括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挂帅了,一起随他出征的,还有早已养精蓄锐多日,从北方边地调回来的精锐部队,一共20万人,赵国最精锐的骑兵军团,都在这支部队里。

公元前260年,赵括抵达了长平前线,和廉颇完成了交接,闻听赵括到来后,秦国火速做出了决定,宣布国家进入总动员,命令国内16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从军,准备参加决战。同时将此时秦国最杰出的将领白起调了过去。以这样的动员规模,以及秦国足够募集百万大军的战争动员潜力,这时候身在长平前线的秦国军队,总数已经不下60万,双方都动了血本了。

赵括到任后,按照《史记》的记载,就是他变更了原本廉颇定下的稳固防守战略,引起赵国将士的不满。而他玩脑袋也玩不过白起,白起到任后,对赵括采取了诱敌之计,故意在第一条阵线上,布置了大批老弱残兵,给赵括以秦国人力不能支的假象,终于让赵括下了决战的决心。之后赵军出击,赵括带来的20万北方精锐打头阵,一路势如破竹冲杀秦军,果然杀得秦军丢盔卸甲,赵括大喜之下,命令全军全线出击,企图一举扫平秦军。而陷阱就在这时候布下了,赵括一路追杀,没想到越打秦军越强,越杀秦军越多。等着明白过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身陷重围了,怎么办?突围!40万赵军以决死一战的勇气发动突围,和秦军打得难解难分,可回头一望,赵国的阵营,也早被秦军派遣的两万精锐骑兵占领了,就这样,秦军端了赵括的老窝,卡断了赵括的后路,40万大军,就这样被秦国人包了饺子。

眼见败局已定,赵括却不屈不挠。之后40万赵军一直被秦军围困了46天,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士兵们甚至要靠着吃同伴的尸体来维持生命。赵括先后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企图从秦军的包围圈里冲开一条口子,但是秦军也极其顽强,死战不退。这时候秦军的武器优势——弩,开始发挥出了威力,在四面的包围圈上,布满了秦军的弩箭阵,雨点般的弩箭,轻而易举地封锁了赵军的突围企图。数次突围失败后,赵括最终拿出了他父亲“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率领饥寒交迫的赵军,向秦国人发动了最后一次决死的冲锋,然而奇迹没有发生,秦国人的弩箭轻松地射穿了赵括的重甲,这位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将军就这么阵亡了。40万赵国压箱底的精锐部队,就这样成了秦国的俘虏,之后为彻底削弱赵国,这支军队被秦国人陆续杀死。一度足与秦国人争雄的赵国军团,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长平之战结束了,但对于长平之战的争论,后人们却众说纷纭。主流史书上无不说赵括纸上谈兵,志大才疏,最后误国误君,甚至到今天,他依然是“纸上谈兵”的反面典型。但仔细看整个长平战争的全过程,我们不得不负责地说,长平战败,赵括至少是不能负全部责任的。

在上党太守冯亭决定进献上党的时候,危机就已经向赵国人笼罩来了。赵国国内无论国君还是大臣,对是否接受上党意见不一,但几乎没有人看到这样的事实:秦国人,上来就是为了玩命的。

秦国这次对赵国的军事行动,绝不简单地是为了一个上党,更不是为了一个长平,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组织一场歼灭战,彻底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使之不能成为秦国进兵中原的障碍。从一开始秦国重兵压境长平,到后来陪着廉颇慢慢磨,磨了整整3年,再到最后征伐全国16岁以上的青壮从军,组成规模巨大的增援部队驰援,以及最后赵国40万战俘被杀害的事实,所有的一切,都是秦国人苦心筹谋的一个过程。从一开始,他们就要和赵国打到底。

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么早先廉颇采取的稳守战略,其实就成了一种“慢性死法”。因为廉颇的消磨战术,不仅仅在磨秦国,更在磨赵国,五六十万大军在前线对峙3年,物资军费的损耗是个瞠目结舌的天文数字。别说是春秋时代的小诸侯国,就是后来大一统的汉唐宋明等中原王朝,承担这样的军费开支也极其吃力。换句话说,如果秦国人决心倾家荡产,不惜一切代价和赵国磨到底,最先坚持不下去的,毫无疑问是赵国。

在这一点上,不但廉颇没有意识,就连赵国君臣上下也没有这个意识。如果有这个意识,赵孝成王就不会轻易做出接受上党的许诺,这样不给秦国战争口实,这场大战至少还会晚一些发生;如果有这个意识,廉颇也不会采取这种磨洋工的方法;如果有这个意识,赵国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也许会先选择速决战解决问题。在人类战争史上,小国对大国的战争,采取这种相持战的手段,在人口、财富、国家战争潜力都远远不及的情况下,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