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谁毁灭了长平(第3/3页)

正因为如此,赵孝成王最后换上赵括,就不难理解了。此时赵国的将领里,廉颇等老将都是以“持重”著称的,最擅长打速决战歼灭战的,当属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但赵奢此时已经作古了,子承父业的赵括,也就成了此时赵国军队中最需要的速决战类型将领。换赵括,很可能全军覆没,不换赵括,最后的结果也是被秦国拖死,很可能是整个国家筋疲力尽后的全军覆没。所以,在当时改变战术,主动出击,发动对秦国的决死进攻,就成了赵国此时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

除此以外,赵国就没有其他办法吗?

其实赵国此战的真正悲剧,就是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去独自对付强大的秦国。赵国的国民经济储备,固然经受不住这样的消耗,如果赵国与其他国家联盟,比如,通过向富庶的齐国等国借粮草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求救兵的方式。但从当时的列国局面看,做到这一点,似乎比战胜秦国更难,这时期的秦国,在对外政策上做出了调整,采取了范睢的“远交近攻”之计,对远离秦国的齐国等国,采取暂时通好的政策,但对邻近秦国的韩赵魏,则摁住了猛揍,即使不能灭掉他们,也要最大限度地削弱他们。在对赵国的这场决战开始之前,秦军已经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他们的使臣反复穿梭于中原六国,向中原各国游说,威胁各国不要插手。除了赵国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秦国吓怕了,完全抱着看客的心态,来欣赏这一场其实关乎整个六国命运的战争。

在这场惨烈的大战中,秦国的损失也同样惨重:《史记》里秦国主将白起自己的话说,参战的秦国军队,士兵死伤过半。经济消耗也同样巨大,《吕氏春秋》里说,秦国多年来的物资粮食储备,在这场战争中被消耗一空,整个秦国,都因为这场战争被拖得“士民倦”。在这场战争期间,如果除了赵国之外,能有一个国家有胆气一点,在秦赵这个相持不下的天平上轻推一把,整个战争的结局,在历史上恐怕就是另一种写法了。

所以这正是赵括的悲剧,他在一个悲剧的时间,被推到一个悲剧的位置,完成一次悲剧的冲锋,哪怕挂帅的不是他,恐怕在那样的局面下都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如果说赵括一点责任没有,那也是不恰当的。整个战役的过程证明,虽然他是一个攻击型将领,但是在临阵指挥,兵团作战,战略预判上,他比他父亲确实差得远,更和对面的白起不是一个档次。赵国虽然实力弱于秦国,但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赵国最大的优势,就是骑兵的高速冲击,虽然在经济实力和总兵力上弱于秦军,但是中国历史上不乏发挥骑兵优势以弱胜强的战役,赵括的父亲赵奢所导演的阏与之战,就是这样的妙笔。如果赵括可以在临战时冷静一下,有他父亲一般的睿智,能够在扑朔迷离的局面下找到对手的弱点,打开胜利的突破口,反败为胜的机会不是没有。只可惜,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