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韩赵魏的没落史(第3/3页)

此战的胜利,暂时解除了匈奴对赵国北方领土的威胁。而这位赵悼襄王,也是赵国末期最后一位大有为的君主,他锐意振奋,整顿武备,联合诸国对抗强秦,企图重振赵国的声威。之后的9年里,赵国向北打败燕国,削夺燕国的国土用以补充。在公元前238年,赵悼襄王还曾大败了秦国蒙熬10万人的进犯,之后,在大臣姚贾的运作下,成功说服了齐国、楚国、燕国三国,四国结成了抗击秦国的同盟。东方诸国迎来了长平之战后最好的联合抗秦局面,但此时天不佑赵,赵悼襄王在公元前234年去世,可谓壮志未酬。这位颇有作为的帝王,一生也做了几件错事。他宠信奸诈小人郭开,在郭开的谗言下,赵悼襄王废除了原太子,立不肖儿子赵迁做继承人,又赶走了功勋卓著的老将廉颇。这一切,都为后来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赵悼襄王过世后,赵王迁即位,这就是在位8年的赵幽缪王。他在位的时期,真正把顽强的赵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在他即位的头两年,秦国数次发动进攻,这时候因为郭开专权,杀害了促成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四国联合的能臣姚贾,联合抗秦的局面已不在。孤军作战的赵国被打得大溃,丧失大量人口土地,到了第三年,无奈的赵幽缪王把李牧从北方边境调了回来,李牧果然争气,在肥之战中再次重创秦国军队。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32年的大战,也是赵国给秦国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

肥之战中立下战功的李牧,在战后却落得了“自毁长城”的悲剧。从中挑唆的,还是那个小人郭开。郭开受了秦国的贿赂,向赵幽缪王诬陷李牧造反,赵幽缪王果然上当。公元前229年,李牧被赵幽缪王杀害,仅仅三个月之后,秦国就势如破竹进入邯郸,赵幽缪王被俘,赵国宗室赵嘉逃到代地继续立国。公元前222年,赵嘉在山穷水尽之下降秦,三晋大地抵抗最剧烈的赵国,就这样亡了。

在三晋国家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国,战国早期最早进行变法的也是魏国,曾经欺负秦国欺负得最狠的,还是魏国。

在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之战中,魏国彻底失去了他强国的地位。公元前318年,晚年屡遭挫折的魏惠王过世,结束了他荣辱交织的一生。但魏国在中原的重要地位,却因为另一项运动而凸显出来:合纵。

在公孙衍发起的合纵运动中,继魏惠王登基的魏襄王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公元前318年,魏襄王任用公孙衍为相,成为“合纵”运动的发起国。魏襄王这个人还是很有志气的,意图重新恢复魏国的霸业。这时候的魏国,国家实力大为折损,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但魏襄王却采取了连年动兵的政策。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参加合纵联军攻打秦国,结果反而被秦国重创。此人的立场也不坚定,受挫后立刻倒向了秦国一边,第二年干脆又作为秦国的小弟,对齐国发起了进攻,结果又被打得头破血流。当时的魏国,单独的国家力量根本无法和齐秦两大国的任何一个抗衡,魏襄王的锐意进取,其实加速了魏国的衰败。

魏襄王在数次出兵碰壁之后,最后还是明确了立场。从公元前311年开始,他正式倒向了秦国,之后终其一生,魏国基本对秦国死心塌地。但与此同时,魏国又借着帮助秦国征讨其他国家的机会,开始对秦国讨价还价,在魏襄王的晚年,迫于齐国的威胁,当时的秦惠王为了拉住魏国,同意归还了侵占魏国的部分领土。魏国在遭到秦国数年的打击后,总算得到了一次外交上的胜利。

魏襄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魏昭王在位的19年,是魏国国力逐渐衰弱的一段时期。早期的魏昭王,改变了魏襄王联合秦国的国策,倒向了齐国。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主动发起了对秦国的战争,结果再次被击败。公元前293年,魏昭王遭到了战国历史上仅次于长平之战的一场惨案,他和韩国联合进攻秦国,被秦将白起打得大败,一战被斩首了24万人,韩、魏两国的家底,几乎被白起一战杀光了。三年以后,魏昭王破天荒地做出决定。主动向秦国割地求和,换取暂时的安定。魏国,也就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通过割地向秦国请求和平的国家,这个坏头一开,后面就是各路诸侯有样学样了。

魏国的割地,不但没有换来和平,反而换来了秦国更惨烈的打击。就在魏国割地后的第二年,秦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一口气夺取了魏国61座城市。从此以后,魏国就再也不是一个大国了,其版图在魏昭王时期,几乎缩水了一多半。当然,魏昭王在位期间也不是没有“风光过”,他曾经参加讨伐齐国的联军,在济水击败齐湣王,但这一战的结果,是秦国扫除了他们东进中原的一大对手,对魏国未来的命运,可谓雪上加霜。

魏昭王去世之后,魏国更无法和秦国叫板,参加合纵的胆子也没有了。魏昭王身后的魏安熬王、魏景闵王,都把对秦国“土地换和平”当做基本的国策,和韩国一样,基本属于逆来顺受了,唯一牛气一把的事情,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但这件事情上,魏国国君早被秦国吓破了胆子,不但不敢救援长平之战后依然血战抗秦的赵国,更在事后迁怒于信陵君。之后的几代君王们,就在一次次土地换和平中,国土日益缩小,一直到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彻底灭亡。纵观整个过程,或许苏洵的那句话最能概括: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