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苦命的好人秦末帝子婴(第4/4页)

所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在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三秦大地,就成了刘邦最坚实的大后方。刘邦击败章邯的战斗,很多时候都是当地的百姓主动归顺,甚至挟持守将来投诚,章邯麾下由当地人组成的军队也多有倒戈,最后逼得章邯不得不自杀。刘邦东进中原与项羽争天下时,关中地区成了刘邦最主要的兵源,特别是彭城之战刘邦全军覆没后,在关中地区负责后勤的萧何,主动挨家挨户走访,很快为刘邦凑齐了一支由当地秦人子弟组成的新军。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从士兵层面上说,其实就是秦人和楚人的交兵。

秦王朝虽然灭亡了,但是秦王朝对后世,特别是继秦朝之后的下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汉的影响却是非常的巨大。可以说西汉在各个方面,都有秦王朝的烙印在里面。

从对外环境上说,汉朝防御匈奴的汉长城,正是在秦朝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在整个汉朝,这都是中原民族防备北方匈奴入侵的屏障。到了汉武帝反击匈奴时期,卫青收复河套平原后,大臣主父偃主张在河套平原修筑城防,丞相公孙弘极力反对,拿出了当年秦始皇修长城的例子来嘲笑,但主父偃却说:“修长城不是秦始皇的错,秦始皇只错在使用民力不当,现在有长城,匈奴每年只能来一两次,如果没有了长城,北方边地无险可守,匈奴就会天天来,月月来,请问哪种局面更糟糕呢?”在南方地区,汉朝在立国之后,就继承了秦朝对南越的统治地位,先以诸侯国的名义进行间隔统治,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南越的国王,就是秦朝时候派驻在南越象郡的知县赵佗。也是拜秦始皇早年的开发所赐,当年的50多万秦军士兵民夫,最终因为秦末农民战争滞留南国,与当地越族相处杂居,加速了汉越两族民族界限的弥合过程。到了汉武帝在位时期,在击败了北方匈奴后,汉武帝也顺势占有南越,继秦王朝后,再次把今天广东、福建地区划入了由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郡县。汉帝国版图的扩张,确实是以秦帝国版图为基础的。

在政治机构上,汉帝国也从秦朝的政治体制中继承颇多,地方机构的设立上,汉朝最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其中郡县制的设置,在管制上就是沿袭自秦朝。在中央官职的设置上,汉朝保留了秦朝时出现的“御史大夫”一职,将监察权掌握在中央的手中。在军队体系上,汉王朝沿用了秦王朝的军功授爵制,以斩首数目对军队将士进行奖励,激励士兵的作战积极性。汉王朝能够在几十年休养生息后,最终战胜强大的匈奴,且自始至终,汉军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对周边游牧民族的高胜率,就是从中得益。在军事装备方面,秦军先进的弩箭装备被汉军继承,在战国时代秦军时常采取的轻骑兵包抄合围、聚歼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到了汉朝时期,也成了汉军的专利,不同的是,汉军有比秦朝更强的的经济实力,在战马质量和骑兵数量上更胜于秦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汉军所形成的以机动对机动,弩箭密集射杀与骑兵包抄合围相结合的战法,也是脱胎于天下无敌的秦军。在汉朝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秦朝的痕迹。同样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西汉的历史上,秦朝的挫折一直是西汉王朝的前车之鉴,每当皇帝要作出重要决定,特别是诸如对外战争之类的决定时,总会有人拿出秦朝的例子来做对比,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晚年因为天灾人祸国力大衰,但因有秦始皇的前车之鉴,他还是果断地下了罪己诏,恢复生产。秦朝,其实是汉朝长久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