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无奈(第2/3页)

青城山。

成都的青城山。

高高的青城山。

有隐者存焉的青城山。

刘备想见一个人。

李意。

李意是青城山的隐者。他在此间寂寞很多年了。

为的就是等待。等待告诉刘备一个答案。

不错,很多人的一生其实就是等待,等待得到别人一个答案,或者告诉别人一个答案。

这是人世间的一种传递。它构成了芸芸众生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目的。在给与受之间,完成交接,完成传奇。

刘备没有亲自跑到青城山去见李意。虽然传说中此老已经三百多岁,能知人之生死吉凶,能晓世间花开花落,但刘备亲自跑去巴巴求见的人只有诸葛亮。李意是传说中的人物。刘备现在又贵为皇帝,自然不能屈驾以求。

李意跑去见他。

作为隐者,特别是一个著名隐者,李意其实也不轻易见人的。特别是跑出去见人。

他来是要告诉刘备一件事。一件与未来有关的事。

李意在刘备面前用纸笔画了四十多张兵马器械,画完后又一一扯碎。接着又画一个大人仰卧在地上,旁边有一人掘土埋他,上写一大“白”字。

做完这一切之后李意不发一言,飘然离去。

刘备迷惑不解。这是李意设置的历史迷局或寓言。刘备相信自己一定和此中场景密切相关。福兮祸兮,一时难以参透。就像历史从来暧昧难言,能够清晰表白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他最终选择了出发。

人生就是出发。然后承受。承受前路的风景与陷阱。喜悦与惊恐一路相伴,它们构成了世人共同的人生经历和回忆。

刘备也概莫能外。他的喜怒哀乐已远甚于常人,再多一些经历也没什么。

所以刘备带领七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吴国而来。

孙权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是一个人的死所引发的战争。只是现在的刘备今非昔比,不是当年在他人屋檐下四处讨生活的老漂了。

占据天府之国,做了皇帝。重要的是手里有兵。

重兵。

这架势,活脱脱当年曹操征赤壁的翻版——玩的就是势大力沉。

压死人。

不错,刘备的七十五万大军堪比曹操当年的百万大军。虽然都有水分,质地也不纯正,混进了不少杂牌军甚至借来的部队,但威胁还是有的。

致命的威胁。

因为刘备有仇恨。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有刀可以用刀杀人,或者借刀杀人。有仇恨则用仇恨杀人。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这是杀人的最高境界。所谓跨省、跨国追杀,也不过如此。

所以诸葛瑾站了出来,准备为孙权分忧。

诸葛瑾总是这样,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孙权分忧。虽然他能力不强。

这个世界也的确有这么一种人,能力不强却善于表现。他们占据了人生的主动权。左右逢源,顺风顺水。很多能力超强的都落水了,唯独他们,始终傲立潮头。

就像诸葛瑾。

在东吴如云的谋士当中,诸葛瑾资质平平,却每次都表现抢眼。

这一次也是如此。

他要说服刘备,化敌为友,和孙权联起手来共讨曹丕。

毫无疑问,这是个乌托邦式的设想。起码在孙权听来是这样。

但孙权还是同意诸葛瑾一试。

因为没人了。这样的时代,挺身而出既是态度,也是能力。他不看好诸葛瑾又能看好谁呢?

心硬心软

刘备拒绝接见诸葛瑾。

虽然这个人是诸葛亮的哥哥。

他倒不是对诸葛瑾有什么成见,而是不给自己机会。

心软的机会。

不错,男人要成就一件事情,必须硬起心肠一意孤行。刘备怕见了诸葛瑾,被对方一通声泪俱下后,自己会软下心肠来。

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个心太软的男人。

黄权却劝他一见。毕竟是诸葛亮的哥哥啊,做人不可以这样无情的。

黄权以为,一个人心硬还是心软不在于看见什么,而在于自己心中有没有有主见。有了主见,妖魔鬼怪来了都不怕;没有主见,躲在暗室都会心惊肉跳。

所谓暗室欺心。

刘备决定一见。就算是给自己一个考验的机会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就这么炼成的。

诸葛瑾果然侃侃而谈,试图说服。

他说,陛下,关羽以前在荆州时,吴侯曾数次求亲,关羽都不答应。后关羽取襄阳,曹操屡次写信给吴侯,让他偷袭荆州;吴侯本来不肯的,可是吕蒙与关羽不和,擅自出兵,以至误成大事,现在吴侯真是悔之不及。陛下啊,这都是吕蒙的罪过,非吴侯之过。现在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也极想回到陛下身边来。所以吴侯就令我为使,希望能够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且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蜀吴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不知陛下以为怎样?

刘备有一点点动心。不知不觉间,有一点点动心。

唉,人世间最可怕的武器是什么?还是三寸不烂之舌啊。诸葛瑾一口一个陛下,叫得他心里酥酥的。与此同时,“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且将荆州仍旧交还”,毫无疑问都能打动他的心。

这是什么?这是诚意啊,也是孙权示弱的表现。要不要接受呢?

很快地,刘备就冷若冰霜了。

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心软。可耻的心软。

不错,孙权给出的好处是大大的,特别是“将荆州仍旧交还”这一条,但是,他能将关羽仍旧交还吗?

刘备马上想到了四个字。

见利忘义。

自己现在就是见利忘义,忘了兄弟情义。

他是复仇来的,不是敲诈勒索来的。所以在这里,交易是不存在的,甚至对话也是不应该存在的。

他开始对诸葛瑾怒目而视。

诸葛瑾却不知趣,还在进行最后的说服。诸葛瑾说,天下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什么?知晓轻重大小。就让我替陛下说说轻重大小之事吧。陛下是汉朝的皇叔,如今汉帝已被曹丕废了,陛下不想着去剿灭曹丕,却为关羽这样一个异姓兄弟大动干戈,正所谓舍大义而就小义也。再者说了,中原是海内之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陛下不取,而来抢荆州,这是弃重而取轻也。陛下即位以后,天下人等都以为汉室必兴,山河得以恢复。可陛下您呢,置魏而不顾,反来伐吴!我,我真是为陛下您不值啊!

毫无疑问,诸葛瑾在这最后的说服中使用了激将法。他以为,凭此可唤起刘备的血性和公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