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无奈(第3/3页)

但是,没有。

刘备怒了。真怒了。

他将诸葛瑾赶了出去。

不错,刘备很多时候可以谦虚谨慎、忍辱负重,但他唯一接受不了的就是激将法。

因为他脸皮超薄。

对一个脸皮薄的人来说,用激将法可以收到成效;对一个脸皮超薄的人来说,用激将法只能是自找死路。因为受激者会恼羞成怒。

心理底线被突破了。

刘备现在的心理底线就被突破了。“舍大义而就小义”、“弃重而取轻”……刘备什么时候被人这么骂过?做皇叔的时候没人敢这么骂他;现在做皇帝了更没人敢这么骂他。

除了这个拎不清的诸葛瑾。

所以诸葛瑾只能灰溜溜地逃了。

被刘备骂逃的。

他逃走的时候刘备还让他带一句话给孙权。准确地说是四个字——洗颈就戮。

刘备让孙权把脖子洗干净了等他来砍……呵呵,刘备第一次让世人觉出了他的狠劲和幽默。

复杂的是眼光

张昭怀疑一切。

一个怀疑一切的人其实是高智商者。对世界质疑,首先需要的是智慧。

但张昭怀疑的不是世界,而是怀疑本身。一个人怀疑世界没什么,一个人如果连怀疑本身都怀疑了,那他的怀疑可谓登峰造极。

张昭就是这样一个人。

现在,他怀疑上了诸葛瑾。

为什么在这关键的时刻,诸葛瑾要去见刘备。他见的是刘备吗?错!他见的是自己的前程。

张昭以为,诸葛瑾知道蜀兵势大,所以假借请和为理由,试图背吴入蜀。张昭断定,诸葛瑾此去是一定不会回来的。

但孙权以为,未必。因为看一个人是走是留,不仅仅要看当前的情势,更要看历史。

从历史上看,诸葛瑾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东吴卫士,生是东吴的人,死是东吴的死人。当年诸葛亮来东吴,孙权曾想让诸葛瑾留住他,诸葛瑾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很有各为其主的意思。

所以现如今,诸葛瑾肯定不会降蜀。孙权有这个自信。

张昭也有同样的自信,赌诸葛瑾一去不回头。

人世间多少人一去不回头,多少事一去不回头。张昭没有见过永远留在头顶上的太阳,永远停在眼前不走的河流。一切都是运动的,一切都会消失。张昭不相信,人世间有永远的忠诚。

毫无理由的忠诚。

就像当年曹操来攻赤壁,他带头哭着喊着要投降一样,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但是,诸葛瑾回来了。落魄地回来了。

他站在孙权和张昭面前,一无所获的表情。

张昭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一无所获还会回来。但是孙权却明白,正因为诸葛瑾一无所获,所以才会回来。

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事实却只有一个。

就像他和张昭对诸葛瑾的看法截然相反,诸葛瑾却注定会回来一样,人世间的道理有时就简单得如同1+1=2一样,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眼光。看待世界的眼光。

问题如故。

危机如故。

江东大兵压境,诸葛瑾空手而归。

当然严格来说,也不是空手而归。而是带回来一句话。

洗颈就戮。

把脖子洗干净了等待砍伐。

这样可怕的场景想象毫无疑问让孙权忧心如焚——这个刘备,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如今也敢说这样硬气的话了。

如之奈何。

如之奈何啊。

有那么一瞬间,孙权感觉自己变成了刘备。寄人篱下时的刘备。

他需要破解之道。

赵咨给他提供了破解之道。赵咨是中大夫。有两个特长。

一是口才好;二是不怕死。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口才好,也有很多人不怕死。但二者兼备的,不多。

赵咨算一个。

赵咨的想法是,往许都走一趟,面见曹丕,陈说利害,使他袭汉中,如此,则江东之危解矣。

这叫围魏救赵计的三国版。

孙权不置可否,忧虑依旧。这样的时代,不是和这个联合,就是和那个联合,为的就是能够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这样的发现让孙权心酸。

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成鱼腩,任人摆布了?就像这个世界上很多碌碌无为的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承受加忍受一样,孙权惊恐地发现,自己泯然众人矣。

却只能让赵咨走。

因为别无选择。

人生的困境其实就是别无选择。表面上看,选择多多,但其实很多选择都是伪选择。以为可以挑肥拣瘦,偏偏剩下的都属于你——剩下的都是歪瓜裂枣,你爱挑不挑,再挑也挑不出好来。

挑不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