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下大不过一封表奏(第3/3页)

国贼。

这一剑杀鸡儆猴

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中气必不充沛。这是表与里的关系。

但是此人却不然。

虽然口齿不清,可“国贼”两个字却送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耳朵里,中气之充沛由此可见一斑。

每个人都愣住了。

只有董卓例外。他没有发愣,而是——发狠。

因为说这话的人是荆州刺史丁原。虽然荆州刺史和西凉刺史都是刺史,但很显然,董卓不是丁原。

他是可以决定丁原命运的人。

剑就这样出手了。在丁原说出“国贼”两个字后不久。

这是霸气之剑,是杀鸡儆猴之剑,带着董卓的欲望和野心,稳准狠地刺向丁原。

丁原却安然无恙。

不是董卓的剑不锋利,而是出现了意外——董卓收手了。

董卓之所以收手是因为李儒眼里看见了一个人。

站在丁原背后的人。此人卓而不群。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是否卓而不群有时候不需要做什么动作,只需往外那么一站就可以。

一站定鸡鹤。所谓鹤立鸡群。

丁原背后的这个人就将自己站成了鹤,而不是鸡。

因为他的眼睛。

眼里有杀气。

一般来说,一个人眼里有杀气并没什么。譬如厨子,面对活鸡活鱼时眼里杀气毕露。但是此人不是厨子,他眼里的杀气不俗。

此人不杀则已,一杀则非常。这是屠龙之杀。

李儒怕了。

毫无疑问,如果他不出手阻拦,丁原肯定死翘翘。

但与此同时,董卓肯定也死翘翘。

死于此人之手,死于他手中拿着的方天画戟。

李儒阻拦了。不过不是出手,而是出口。因为这样的时刻,口比手快。

李儒给出的建议是今天大家只管喝酒,莫谈国是。有国是,到朝堂上去谈。

董卓听取了他的建议。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它不在于李儒讲得有道理,而是因为董卓也看到了丁原背后的那双眼睛。那双令他不寒而栗的眼睛。

董卓收手了,生生地将刺出的剑在半途中收了回来。

便继续喝酒,各怀鬼胎地继续喝酒。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妥协和暧昧的味道。

有一个人却不愿意妥协和暧昧。

卢植。

虽然听闻董卓带兵来京,卢植曾一度弃官不做,但卢尚书一颗关心国事的心却始终没改变。这次他应邀来董府,不是来喝酒的,而是来战斗的。

作为一个战斗者,卢植以为姿态第一,胜负则在其次。

不错,董卓现在是一手遮天。但自古以来,一只手遮得了天吗?

关键是要有人伸出自己的手,拨开那只遮天之手。

卢植站出来大胆说道:“……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卢植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温文尔雅,但意思却和丁原说的一样,就两个字——国贼。

董卓这次是真生气了。他突然觉得自己进京后成了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自己还没怎么着啊,就征求一下意见却接二连三地被骂成国贼……有这么欺负人的吗?

一怒之下,董卓的剑又出手了。

这一次依然是霸气之剑,依然是杀鸡儆猴之剑,带着董卓的欲望和野心,稳准狠地刺向卢植。

李儒看到了这一剑,不过没有阻拦。他非但没有阻拦,反而乐见其成——是到了杀鸡儆猴的时候了。这一剑下去,这个国家的政治新秩序将从此确立,而卢植毫无疑问会成为政治新秩序的牺牲品。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将不可能有任何意外发生。因为卢植背后没有眼里有杀气之人保护他,百官们慑于董卓之威也不会出手相救。卢植必死无疑。

卢植也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事实上,他就是慷慨赴死来的。卢植想用自己的死,唤醒朝廷反董卓力量的迸发。

他闭上了眼睛,等着那把宿命之剑刺透其胸膛。

夜宴的结局

宿命之剑拐了个弯。

因为董卓分神了。起因是他听到了一声叹息。

叹息声很奇怪,充满了强烈的失落感。这让董卓很不爽。他只得收剑。

董卓做事,向来讲究酣畅淋漓。但他又是个疑心极重的人,在行事过程中绝不允许他人打岔,哪怕是发出一声叹息。

在他看来,这叫做追求完美。

站出来。

董卓头也不回地朝百官喝道。

议郎彭伯站出来了。

给个理由。

叹息无须理由。

天下事,事事都需理由。

董将军杀人有理由否?

因为他找死。

彭某以为,不是卢大人找死,而是将军找死。

给个理由。

杀卢植易,安天下难。

什么意思?

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有道理。卢植可不死,你必须死!

董卓说话间剑指彭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定格成了剑客形象。

局面骤然转变至此,有很多人突然忍不住笑了。

当然是在心里。

因为他们知道,董卓慌了,心神乱了。

不错,他今天是可以做到想杀谁就杀谁。但杀尽文武百官,天下就到手了吗?天下人各人有各位,没有文武百官的天下,怎么可能称之为天下?

李儒也笑了,是苦笑。

笑董卓,也笑自己。

今天的夜宴,他明瞭一个故事的开头,却不知道它的结局。

因为无法收场了。

结局当然还是会有的。无非两个:一是董卓一剑下去,议郎彭伯死翘翘,如果董卓还不解气的话,再刺上若干人,让他们接二连三地死翘翘。二是董卓收回剑,彭伯继续维持呼吸,董卓尴尬收场。

这两个结局事实上都是无功而返的结局。因为不管是结局一还是结局二都不能保证文武百官们打心眼里赞同董卓废立君主的提议。在这个意义上说,杀人在某些时候还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董卓没辙了。李儒也没辙了。僵局由此产生。这是一个历史的僵局,如果无人可解,历史似乎将不再往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