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公孙胜的法术

引子

梁山,晁盖为刚刚营救上山的宋江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众豪杰把酒言欢,一时好不热闹。

只有公孙胜发出轻轻的一声叹息。

这声叹息是给他寄予厚望的晁保正的。

宋江来了,一山不容二虎,晁保正怎么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

看来晁盖始终不是能成大事之人。

酒过三巡,公孙胜提出要下山看望老母,“暂别”山寨数月。

顿时气氛略有些尴尬,宋江心想我才来你就要走,这是什么意思?

黑三郎还是一如往常露出他那友善的笑,说思念老母,何不叫两个小的把老人家接上山“享福”。

公孙胜忙说不用,家里田产颇多,老母衣食无忧且久居乡里,上山了肯定不习惯,还是兄弟去暂陪老母几月,以尽孝道。

黑三郎以孝闻名于江湖,公孙胜以探母为由下山,宋江还真不好说什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公孙道人离开。

公孙胜回到久别的故乡,一身轻松,他去紫虚观看望了他的师傅罗真人。真人看了他一眼,眼中的话是回头是岸,很好。

但当宋江基本架空晁盖做了梁山的真正老大后,他还是想起了这个当初不给他面子的道士,心想梁山且能是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于是让心腹戴宗和李逵去寻公孙胜,让他“归队”。

得知二人来寻,公孙胜躲了起来。

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庙,二人在家里不仅赖着不走,李逵还拿着斧头又是拆墙又是要砍公孙老母,公孙胜被逼了出来。

他仍然不死心,抬出了自己的师傅罗真人,说师命难违不能跟兄弟们走。

公孙胜心想,罗真人是河北山东一带极有名望的活神仙,你们俩怎么也不敢在活神仙面前撒野吧。

李逵说谁敢阻止我接人老子就干掉他。

他没有说大话,那晚李逵喝了很多酒,跑到了紫虚观,把后园南瓜地的南瓜砍了个遍地开花,并亲切问候了罗真人的祖宗八代。

第二天公孙胜听到小僮跑来给他报的这个消息,心凉了半截,心想自己再不走,接下来被砍成两半的肯定就是自己师傅的脑袋了,亦或是老母亲的。

公孙胜去向师傅告别,看了罗师傅一眼,眼中的话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罗真人叹了口气,给了他八个字:“遇幽而返,遇汴而止。”

公孙胜再次上了梁山,这次他知道,其实把好汉们逼上梁山的,不是官府,而是道上的这些兄弟。

而梁山宋江需要的不是一个公孙胜,而是一个从官府到民间都信奉的道教人士,这是他能坐上第四把交椅的唯一理由。

这一点公孙胜看得很透,也很厌倦,所以当宋江接受朝廷招安,风风火火下山时,他终于找到了离开的机会。

无论梁山还是东京,都已没有公孙胜寻求的“道”。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中国最传统的文化骨架(三教之一)的道教虽然尊崇老子为始祖,道系神仙也以太上老君(老子原型)为尊,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和后世所称的道教是有很大区别的。老子创立的道,是一种哲学,一种思想流派,一种治国方略;而道教,则是一种民间宗教组织。

最原始的道家从业人员有两种,一是古代在搞祭祀活动中主持活动的人员,后来周礼崩溃,这类人员从王室走向民间,通常被人们称为巫师;二是秦汉时炼神仙长生不老丸的方士(最出名的是帮秦始皇入海寻药,被疑似为日本人祖先的徐福)。到了东汉,这两类人趋向合流,把方仙道与黄老学充分结合,形成了道教。

第一个公认的道教组织是张道陵在蜀汉地区创立的五斗米教。五斗米教在道义上崇尚长生,修习养身术,主要业务工作是炼丹,实行会员制,入会一次性交纳五斗米。五斗米教后来慢慢被人们称为天师道或正一教,长期被视为最主流的道教派系。

与五斗米教几乎是同时期诞生的还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可惜张角创立太平教的根本目的不是修道成仙,而是为了推翻东汉刘氏政权,他后来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将东汉王朝送上了不归路。

太平道人的造反对于刚处于发展阶段的道教是件坏事,这让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对于推广普及道教心有余悸,他们大多更推崇同样是在东汉中后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对比道教,佛教的教义更为系统化理论化,而其劝诫众生向善清心寡欲的基本教义更符合当权者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而反观道教,道义混乱,且道士通常要么心系上层,迷恋于炼丹以满足上层长生的梦想或是房中的淫乐,而面对基层时则显得政治性和组织性都比较强,极易成为政治上的“麻烦”,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发展得风风火火,道教则显得清冷。

不少道教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道教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东晋葛洪就著作了大量道教理论书籍,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炼丹家的理论,并将道教的神仙系统化理论化,成为当时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推动了道教的发展;而许多道教人士也有感于传统天师道理论的不足,勇于创新,纷纷建立新的道教派别。东晋年间杨羲、许谧、许逊、魏华存等人就创立了上清派,强调“存心养性以事天,聚精会神而合道”,在兼习金丹、符咒的同时强调心性的修习,同时坚决反对传统天师道的房中术;北魏道长寇谦之也对传统天师教进行了改革,寇道长改革的重点是取消传统天师道政治性组织性过于严密的特点(这点最让封建统治者所忌惮而对道教加以限制),为道教重新建立一套迎合维护统治阶级的教规教仪。

寇谦之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人们称他创立的道教为新天师教。改革后的道教获得了北魏统治者的认同,魏太武帝宣布崇奉天师,成为一名道教信徒,并改用太平真君年号。

各种改革为后来道教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而道教的春天,则来自于李唐帝国的到来。在魏晋门阀观念的影响之下,带有五胡血统的开国皇帝李渊得为自己找个出身高贵的祖宗,于是他宣称李唐皇室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同时宣布三教之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他的子孙后代们都沿袭了崇道的传统,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36年更是下旨把道士视为皇室宗亲,道士犯法可以不依俗制处罚,并且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道教经典子真经开科取士,设置了玄学博士的职称。而到了唐武宗的时候,更是在全国范围内禁佛,推崇道教。

到了北宋赵宋王朝,道教依然深受追捧,北宋帝国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就是一位道教超级粉丝。被契丹人欺负得脸面无光的赵恒只有在道教神仙们那里找找寄托,于是他伪造天书,大兴祥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又任用丁渭为相,在全国各地广建宫观,一时间道教风生水起,好不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