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六章 红利 莱党 忽视 军议(第3/4页)

那些地主大族人家,供养孩子读书学武,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自家子弟有个出身,光宗耀祖,可这年景连家业都快要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其他,而跟着胶州营在一起,不光是家业能保住,还能给自家的子弟有出身出路。鞑虏入寇的时候,唯一能有胜绩的军队也只有胶州营一支部队。

提供庇护,给子弟出身出路,家产共同发达,这样的强权不依附,不去主动的融入其中,那就是脑子不清楚了。

地方地主士绅大族在胶州营身上获得眼下官府不能给予他们的一切,而胶州营在这些地方人物身上获取通晓一定文武知识的人才的效力,获得对地方上更有效更深入的掌控和影响,双方互惠互利。

至于为这一切服务的,就是那些因为灾年、战乱、官府盘剥而破产破家的流民们,他们在原本就可能属于他们的土地上,努力耕种,却只能是得到仅仅糊口的钱粮食物,而且还要随时被抽丁去进行各种劳役和服兵役。

但是他们也在这屯田田庄中取得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在这个时代,能生存下去已经是万幸了,何况在屯田田庄中,子女有受到教育的机会,靠着个人的奋斗也有可能取得功名出人头地。

清军入山东,在某些意义上来说,是替李孟扫清了山东其中的一些障碍,创造了大批的无主土地,这些让胶州营的势力得到了飞跃性的膨胀。

山东六府,李孟的屯田田庄完全的连接了起来,眼下是大灾之年,每天都有大批的流民进入胶州营的屯田田庄,心甘情愿的成为半农奴性质的屯田户,好让自己和全家在近乎末世的时代中活下去。

本来在屯田之后,胶州营一万兵获得了将近三年的存粮,屯田户那边也有了一年的储备,不过在新的流民进入屯田田庄之后,这一万兵的存粮变成了半年,屯田户的积存变成了四个月。

本来私盐换粮食的贸易已经是停止了下来,但在崇祯十二年的四月又是在山东各个港口重新开始,好在是李孟的几艘商船已经是跟着郑家的船队一起运行,大笔的金银进帐,加上一定量的私盐,总算是不至于要贴补家底。

这么大量的粮食买卖,甚至让江南几家豪商专门做起了粮食生意,比如说在松江府的柳家,原本是有两个棉布织造的大织造场,和郑家素来相熟,因为郑家不断的在这里收购粮食,利润巨大,索性是停掉了织造场,开始专心做这粮食生意。

差不多大半空掉的济南城对胶州营来说,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济南城池是山东境内的中心,也是山东最雄壮的城池和要塞,这山东首府的防卫,按照规矩,就是要山东总兵李孟来负责。

本来外人觉得胶州营的根基在莱州府,对济南府并不会太重视,谁想到,胶州营立刻是动员了能动员劳力,在济南城开始大幅度的整修,眼下济南周围的州县都是残破不堪,唯一的人口来源都是新进加入屯田的流民,没有什么人要迁入。

所以胶州营一来是把济南城内的部分地区变成胶州营需要的作坊、军营,灵山商行需要的中转仓库。剩下的才是屯民居住的房屋,只有一些敏感的区域,比如说各级衙门,亲藩勋贵的宅第没有去碰触。

到了六月左右,济南城已经是粗粗的有了军事要塞模样……

李孟在山东如此大张旗鼓的做事,山东巡抚颜继祖自然不会多说什么,监军太监刘元斌更是看出其中有利可图,把自己用来收租的田地也是交给胶州营的屯田田庄来经营,有紧密的利益关系,自然不会多说。

但这些或者缓慢或者快速的变化,在京师都是被压了下去,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不希望这些消息在京师被人知道,当日间,评定山东文武官员的功过的时候,杨嗣昌或明或暗的被许多权贵之辈关照过,其中还有司礼监、御马监,礼部、吏部这样的重量级部门,加上颜继祖和刘元斌此事确实是有功,而严格追究,自己当日间调动山东兵马驻守德州的事情也要被人牵扯出来。

所以捏着鼻子在崇祯皇帝面前说大义,保功臣,颜继祖和刘元斌无事,李孟升任总兵,双方表面看似一团和气。

可杨嗣昌却知道,如果穷究下去的话,这失陷亲藩的责任自己也跑不了,宦官们立场出乎意料的坚决,如果刘元斌被追究,那么大家就撕破脸打官司。

兵部尚书杨嗣昌自从被崇祯皇帝信用,在朝堂地方上都是说一不二的地位,此次吃了这么大的瘪,而且还隐约有把柄在对方手中握着,他不愿意再有人提起山东的任何事,只当那边一切都是平稳正常,不愿意给任何人因为山东联想起来德州,联想起来当日调兵驻防,联想起来亲藩失陷的事情。

在这样的局面下,尽管有人对李孟所做风言风语,可一来是山东本地的地方官员都是“通晓事理,识得大体”,二来,这消息都被杨嗣昌死死的压住了,山东如今的局面就是,随你如何做,只要不造反,不大乱,上面都是不闻不问。

大明江南海商虽然是做的风生水起,但山东这边除了闹过倭寇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动静,汉人重陆不重海,山东登莱地素来作为偏远地区对待,而且山东又是南北两直隶中间的所在,这等不起眼的地方本就不太招人注意。

看统兵官的设置就能看出来,在天启末年之前,山东最高的武官只不过是个参将,总兵官差不多是相同规模的省最晚设置的。

山东这地方一来不是富庶之地,可以提供财赋税收,二来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是南北两京之间的过道罢了,三来大乱小灾时常不断,从成祖靖难时候起,什么唐赛儿,白莲教,弥勒教就闹个没完,可闹归闹,从来没有超过两三个府县的范围,很快就是被山东的兵马平定。

这种不富庶,不险要,甚至从不闹大灾祸的地方,平日里就没有什么人注意,如果忽视也就是忽视了。何况李孟所做这些从没有超出山东省的范围,还真就是没有理睬他的所作所为。

胶州营的统帅李孟虽然是获得了总兵的衔头,不过却没有和其他几次一样给下面的军将升级,对这件事,下面并没有太大的反弹,平素颇为自矜自傲的胶州营将官们,都是被和清军骑兵的遭遇战震撼了。

尽管这样的战斗在外人看来已然是了不得大胜了,李孟在济南连续的召集了几次把总及以上将官参加的军议,而且还有两次是连精锐部队的小队和队副都要参加这个军议,一帮人聚起来所做的都是重复,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