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文艺气质(第3/4页)

美国总喜欢向别国推行的更是它的政治文化。某些美国电影中确有此元素,但目前看,这样的美国电影实际上越来越少了;美国电影总体已在娱乐至上、票房为王的不归路上走了很久了,而这使它产生了不少垃圾片——许多连美国人自己都既反感又无奈。

电影不同于其他任何艺术,商业属性再明显不过,并且最容易被商业利益所牵引,形成所谓产业链条。

美国电影如果再度衰败,对美国确实是个不小的事——一者会极沮丧;二者会导致产业链条断裂,使一部分人失业。但即使在美国,与电影界发生直接或间接职业关系的人,也毕竟是少数,不会使失业率有明显浮动。

目前正是美国电影的“维稳”时期。

美国电影会衰退吗?

盛极必衰,肯定会的。

估计,最早在2020年底,便会衰兆显然。

而美国电影衰落之际,将是别国电影振兴之时。在美国商业大片的冲击之下,世界别国电影的优点,的确已被遮蔽得太久了——到了该让人类看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而又同样好的电影的时候了。

我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即使这一天真的到来了,我也还是要向美国电影业致敬,感激它曾经为世界奉献过许多好电影。

综上所述,我并不认为美国有什么企图以美国文艺俘虏并改变全世界人的文艺预谋。如果哪一国家的人们的文艺接受心理分明被改变了(即使这样了,也只不过是某一时期的现象),内因是主要的,外因绝对是次要的。

目前,中国电影也在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地走在娱乐至上、票房第一的路径上。

但这几乎是难免的。

娱乐至上未必皆属烂片,成为经典的为数不少。若同时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艺性,票房表现肯定不俗。不得不承认,美国电影将两方面结合得特别老到,其歌舞片与喜剧片成就尤为突出,如《出水芙蓉》《红磨房》《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家有仙妻》《拜见岳父大人》等。周星驰的《功夫》和《大话西游》之所以极受内地青年喜欢,也因片中糅入了另类文艺片元素。而实际上,某些电影很难以娱乐的或文艺的来界定,如《楚门的世界》《摇尾狗》《西蒙妮》等。正因为难以界定,美国将片种分得很细。尽管如此,还是难以界定,如《金刚》《阿凡达》。所以,具体来讨论一部电影究竟属于娱乐片还是文艺片并无必要,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应该引起思考的是以下几点:

一,本国电影界是否存在着娱乐即意义,票房即“真理”的电影观?

二,是否由于观念的过于商业化,导致了电影的种类比出现娱乐片泛滥的单一局面,因而使电影院接近于是一个专门逗乐子的地方?

三,是否由于电影的商业目的过于明确、强烈,一个时期内的文艺片成凤毛麟角?

四,是否由于此种情况,致使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到不良的文艺影响,欣赏的品位由而下降?

客观而论,中国的文艺形态其实从没那么糟过。在从前,在某些国家,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日本、韩国,都曾出现过黄色表演泛滥,垃圾“文艺”几成公害的现象。但从90年代起,全世界的垃圾“文艺”现象迅少。有各国管理措施所起的作用,也有人类文艺自觉所起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后一种作用更大些。这乃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降,旅游业在全世界空前兴旺了;垃圾“文艺”现象,非但不能使一个国家的形象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提升,却足以使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别国人心目中失格。旅游业也是国与国之间文艺现象的公展,人类的文艺自觉意识由而跨越式进步了。放眼世界,一个自身观看品位低俗的人,如今即使遍游各国,想要寻觅到垃圾“文艺”现象已非易事。

中国的文艺现象虽然从没那么糟过,但某一个时期确曾出现过令人堪忧的情况。

2016年以来,状态明显改变。先是电视中的“俗气”不见了,随之网络上的垃圾“文艺”少了。栏目还是从前的栏目,但风格变了,气质变了,思路变了。前几天我无意间看到了某电视台的一档节目——男女青年歌手拜小孩子们为师,向他们学京剧,学民歌,并由孩子们点评自己的跨界表演水平——觉得耳目一新;某台也有一档节目是《超凡魔术师》,吸引了中国两岸三地的一些青年魔术师比赛技能,娱乐性较强,却也不失可欣赏性,优雅的文艺气质在焉。

中国之民族多,人口多,青年多。中国当代青年中,有文艺细胞,热爱文艺,喜欢表演的青年层出不穷——中国之电视文艺现象,已经悄然发生了一种改变,肯于将更多的时段、平台,提供给层出不穷的文艺青年们了。所谓明星大腕占领电视文艺频道主体时段的局面,正在成为过去时——而这是我支持的改变,认为是好现象。

对于我们中国普通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又特别是来自各行各业劳动第一线的青年,通过各方面的平台展现文艺才情,或与青年文艺工作者同台展现,我都是抱着喜闻乐见的态度的——此种文艺现象,对中国广大青年培养起良好的文艺接受品位,具有功不可没的贡献。

八十几年前,以蔡元培先生为首的一些中国文化人士,提出了以“美育”育人的主张,并且竭力推行。那时这一主张不可能是面向全民族的主张,只能先从教育领域开始。以后的小学教育,有意识地加入了文艺学内容。以后的中学和大学,学子们组织文艺社团的热忱高涨。

但从前的中国,苦难接踵。他们的主张,难以全面实现。而我对于他们当年的主张,其实一直困惑不解,认为未免将文艺的作用一厢情愿地放大了。

后来,我对文艺与人类精神进化的关系思考得多了点儿,深入了点儿,才开始对他们的主张的初心有了进一步理解。

不仅蔡元培先生们那么主张过。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为提升普遍的老俄罗斯人民的精神面貌提出过同样的主张。

而西方国家曾经发生过的文艺启蒙运动,说到底,一言以蔽之,也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面貌,使人在精神进化方面受益于优质的文艺。

而一个事实是,不论是那时的老俄罗斯还是西方国家,宗教文化的影响都很深远——这也间接证明,人类的精神进化问题,仅靠古老的宗教文化之影响是难以达成的。

另一个事实是,细看某些国家的人民在近当代的精神进化史,会获得一种非常可信的印象,那就是——优质文化的作用与经济发展成就、国家进步情况的作用三位一体,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