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文艺气质(第4/4页)

今日之中国,已非从前之中国。

今日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当与欣欣向荣的国家面貌相匹配。

奥地利等国的今天,不太可能是中国的明天。人口多寡悬殊,人与文艺的关系不必强求一致。

巴西、印度这样的国家,也不太可能是中国学得来的。民族性格差异显然,中国人没必要非变成那样。

但,如果在我们的同胞中,对文艺怀欣赏需求的人口越来越多了,仅仅渴望满足娱乐需求的人口少了一些,又少了一些,前者终于成为绝大多数的时候——那么,一个中国人从国外旅游回来,若谈到感受,也许就不再会说:“他们的大人孩子,和我们的大人孩子太不一样了。”

而可能会这么说:“城市不一样,农村不一样,至于人嘛,与咱们也没什么不一样的。”

绝大多数人满足于娱乐,极少数人有幸能亲近于欣赏——这是从前的人类与文艺的关系。

欣赏为主,娱乐为辅——这是现如今绝大多数人类与文艺的关系。

人类的精神需求确实已经上升到了此种层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将越来越去娱乐化,只不过意味着娱乐的概念不同了——娱乐将永远在文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以新概念下的比以往更多的形式,融入更多种旨在满足欣赏的文艺中,使欣赏与娱乐在文艺中相映成趣。而国与国之间的文艺成果,将在欣赏与娱乐两者相结合方面,体现异彩纷呈的水平。

并且我预见,再过二三十年,人类与艺术的关系必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一部分新人类将成代地而不是凤毛麟角地产生——他们除了是脑力的或体力的劳动者,同时是能最大程度地文艺自给的人类——他们或喜欢读书、写作,发表文艺评论;或喜欢唱歌、表演,成为民间文艺团体的参加者;或喜欢绘画,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或喜欢服装设计,园艺;或更愿意在曾有过的种类文艺经典中消磨工作之余的闲适时光……

那时,包括电影及电视文艺在内,都将因人类自身的精神进化,而改变当下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