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

一切事物都是一样,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深宫来讲,只有一个成熟的男人,那就是皇帝,剩下的就只有后妃和宫女、太监了。多疑的皇帝担心后宫会出现种种问题,于是只好通过建立制度来约束这些生活在自己身边的熟悉又陌生的人们。而初进入深宫的女子,都会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是惴惴不安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1. 地位的诱惑

女子进入宫廷,成为皇帝的女人,这件事情,除了新郎官也就是皇帝之外,两种人会非常关注。一是后妃们的父母,也就是外戚。他们当然抱有很大的希望,甚至准备大沾其光。二是后妃本人,作为当事人,在身份和地位发生变化的同时,心情也是复杂多变的,有期待、有幻想,神秘的宫廷生活会吸引和感染着她们,初期的心理反应是冲动和激动,接下来或许就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会比较普遍。事实上,大多数妃嫔的婚姻不会如愿,巨大的心理反差会让她们郁郁寡欢。

从皇帝的角度而言,哪一个男人不喜欢漂亮的女人呢?皇帝也是一样。可是,清朝的皇帝由于受到时事的影响,往往很难像民间男人娶女人那样简单,尤其在建立政权之初,考虑更多的不是女人的美貌,而是政治问题,即这个娶进来的女人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这就是所谓的政治联姻。

皇太极的政治联姻

关外二帝大体如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人出于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需要,通过联姻来巩固和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即努尔哈赤的部落通婚和皇太极的绥靖蒙古通婚政策。

努尔哈赤的孟古姐姐为叶赫那拉氏,是其父杨吉努为巴结努尔哈赤而形成的婚姻,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建州女真冰释前嫌的目的;而大妃乌喇那拉氏,则是乌喇部头领布占泰的侄女,为了回报他,努尔哈赤将侄女嫁给布占泰。通过互通婚姻使得努尔哈赤和满洲部落间的关系密切起来,为统一女真各部奠定了情感基础。努尔哈赤通过自身联姻形式,将满洲各部已基本稳控住了,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他采用绥靖蒙古的政策,他的后宫中就有寿妃和安布福晋均为蒙古博尔济吉特氏。而这两位妃子都是努尔哈赤的战利品,是努尔哈赤率军击败蒙古部族后,其部族首领送到手的佳人,而努尔哈赤也乐得其所。

皇太极的婚姻政治意味就更浓厚了,皇太极的后妃中,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宸妃海兰珠等,均为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部族的贵族世家,也是蒙元蒙古的后裔。而懿靖大贵妃和淑妃除了姓博尔济吉特氏外,又都是蒙古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之妻,不但拥有一定资财,还有很深的政治影响。所以皇太极的后宫中,前数诸妃都是蒙古贵宦之女,符合当时绥靖蒙古的战略政策。有趣的是,皇太极在接受林丹汗的妻室时,也曾有所顾虑,因为这些女人不但年纪老,而且长得不漂亮,使他很不情愿,但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她们。

海选秀女

入关以后,随着政权的稳固,清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族君临天下,在选择女人的问题上就不再那么委屈自己了。适时地规定了选秀女制度,就是说所有的满洲女子,都是皇帝的备选后妃,不经过皇帝选看是不准出嫁的,这真是历史上最厉害、最霸道的占有了。

选秀女是顺治帝的一大发明。其缘由是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顺治帝在他年满16岁时,对自己的婚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于是下谕:“选立皇后,作范中宫,敬稽典礼,应于内满洲官员之女,在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这是选秀女的开始。以后历代清帝王的后妃,都是通过这种选秀的方式来实现后宫女子的选拔。

清入主中原以后,秀女是在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选择,共24旗。需要指出的是,寻常人家的女子结婚,娘家是要准备嫁妆的。可是,入宫的女子则一般不许准备嫁妆,乾隆皇帝有过明确的谕旨。如需嫁妆,要提前报皇帝批准,才可带进宫中。所选秀女不仅是皇帝后宫女子的主要来源,也是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亲)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有内务府包衣三旗选秀女。八旗选秀每3年一次,由户部主持,包衣三旗选秀每年一次,由内务府主持,这些女子是承担后宫杂役的宫女。可是,这种选秀女的方式在咸丰年间曾有一段逸闻。传闻,文宗选秀女,有一女子直言道:“东南发匪方炽,不闻朝廷选将命师,尚于此时循例选秀女耶?”语多侃直,文宗不治其罪,取消了此次选秀女的活动。这种选秀女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溥仪大婚,虽然清王朝已经覆灭,“逊清皇室”仍然为小皇帝大婚海选秀女。

清末秀女照

在清廷268年的时间里,共选秀女80余次,而每次当送2859个秀女备选,数目相当可观。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清宫后妃的另一个来源是指婚。指婚或赐婚,指的是皇帝或太后为宫外的王公贵戚指定婚姻。实际上,在皇宫后院中,也存在这种指婚。皇帝或太后指定某女入宫,这些女子大多是从那些名门望族选拔出来,赐给皇子或指婚给小皇帝。如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为孝庄指婚给玄烨,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是康熙帝为其指婚,乾隆的孝贤皇后为雍正帝指婚,嘉庆帝孝淑睿皇后为乾隆帝指婚,道光帝的孝穆、孝慎二后均为嘉庆帝指婚,咸丰帝的孝德皇后为道光帝指婚。而同治、光绪两幼帝虽走了选秀女的过场,但他们的皇后必须由太后做主,选择那些名门闺秀入主后宫。同治之后阿鲁特氏由慈安做主,光绪帝的皇后则是慈禧的亲侄女,是正宗的太后指婚。

那么,作为堂堂的一国之主,皇帝对自己老婆的选择有没有自主权利呢?那要看皇帝是否已经成熟,是否有了自己的亲政经历,否则不可能实现自主婚姻。

比如顺治帝的董鄂妃、乾隆帝的香妃等,以及咸丰帝的“四春”之宠,都当视为皇帝成年后,在自己相中的女子中召幸为妃的事例。

为爱痴狂的顺治帝和董鄂妃

顺治帝独宠董鄂妃,当是皇帝自主婚姻的典范。

顺治乃多情帝君,尤其早期没有掌握权力,受多尔衮压制多年,性情暴戾。自董鄂妃入宫后,却表现得异乎寻常。

董鄂妃,即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1639—1660年),满洲正白旗人,为内大臣鄂硕之女。关于董鄂妃,历史上有两个传说,一是有人说她是名妓董小宛。有人说,满洲入关前,清豫亲王多铎率大军攻入南京,将绝代佳人董小宛掠入宫中,献给顺治帝。董小宛不顺从,不肯屈就清帝,自杀身亡。或说她为替丈夫报仇,委身于顺治帝,伺机报复,终未成功,含恨而死。这段哀婉的传说流行很广,并被搬上了荧屏。历史上,董小宛确有其人,她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字青莲。她大顺治帝15岁,顺治帝出生时,她已是秦淮名妓了。她19岁时嫁给了江南才子冒襄。冒襄(1611—1693年),字辟疆,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3岁时,清军攻破南京城,冒襄为躲避清军,带着董小宛隐居乡下,屡次拒绝清官吏的举荐,立志不仕清廷。董小宛随夫辗转于乱世达9年之久,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在贫寒中死去,年仅28岁。关于这个传说,台湾文史大家高阳先生引经据典,论证了董鄂妃就是董小宛,言之凿凿,令人不得不信。但是,严肃的史学家是坚决否定的。在此,本文不作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