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克拉希尼克(第4/8页)

一九一四年初期康拉德就已在维也纳的某场将领会议上推演过这样的兵力调度,如今他还这么干,就更令人震惊。此刻领兵作战的诸集团军司令官都参与了那场会议,推演过程中有个集团军在普热梅希尔稳住侧翼和后部,三个集团军往东攻以包围俄军。那时东部战线的兵力比现今多了一个集团军,且那场兵棋推演虽有四个集团军投入,但康拉德仍指出令人忧心的障碍:烂泥道路、多雨的波罗的海气候、位于华沙和伊万哥罗德(Ivangorod,波兰语称登布林/Deblin)的俄军防御工事。这些防御工事将使奥军无法施展,需要德国大军增援才能将其攻破(而这样的增援大概可望而不可得)。[30]

尽管犯了上述种种差错,但康拉德至少统筹了奥匈帝国全国人力、物力的战争动员。俄国的战争动员则因为诸多权力中心的意见不一而未有定案,在如何打这场战争上,这些权力中心都还未打定主意。兵力部署问题令俄国大为头痛。一八一五年起成为俄罗斯帝国一省的波兰是个突出部,北邻德国东普鲁士,西接德国西里西亚,南邻奥地利加利西亚,乃是从俄罗斯嘴巴伸出的“波兰舌”。如何保卫这个突出部,该向哪个方向进攻去助西方的俄国盟邦一臂之力,成为被沙皇底下诸将领踢来踢去的政治皮球。

沙皇尼古拉二世于一九一四年任命他五十八岁的堂叔尼古拉大公(Grand Duke Nikolai)为俄军总司令,但这位大公的总司令部并未拥有实权,真正掌有兵权者是弗拉基米尔·苏霍姆利诺夫(Vladimir Sukhomlinov)。苏霍姆利诺夫自一九〇九年起担任陆军部长,已是公认的军中拉斯普京(译按:Rasputin,因医治了王子的病而成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宠臣进而干预朝政的西伯利亚农民),生性爱出风头,且巧妙利用皇后的偏见打进高层成为沙皇心腹。他的治军作为,主要是为了壮大个人权力,而非为了军队的长远发展,在一九一四年前的七年里如走马灯般换掉多位俄国参谋总长,前后换掉的总长人数比德国过去百年里所换掉的还多出许多倍。[31]苏霍姆利诺夫大搞这种以权谋私的事,无暇顾及建军备战的正务,尽管贪污情事屡遭披露,但仍得到沙皇与皇后保护,因为苏霍姆利诺夫对罗曼诺夫王朝(和拉斯普京)忠贞不贰,因为这位将领追随时代风潮鄙视俄罗斯国会。

这在一九一四年所带来的影响,乃是即使将军队部署到边境,俄军仍无法敲定协调一致的计划,仍无法在南、北两兵力群之间转移预备队。雅科夫·日林斯基(Yakov Zhilinsky)将军统率的西北方面军和尼古拉·伊万诺夫(Nikolai Ivanov)将军统率的西南方面军,都自视为固定不动的建制,不能视外在情势而变动,也不能缩减。两方面军的司令官(和提携他们两人的苏霍姆利诺夫)的威信,与兵力的大小和其兵力所享的优先权息息相关。德国与奥匈帝国的总司令部能将军级部队在不同前线之间调动,以因应实际战况的变动,俄国总司令部做不到。即使尼古拉大公想将某集团军的资源调到另一个集团军,也得征求苏霍姆利诺夫的同意,只要这一调动令他在野战集团军里的哪个门生不悦,他即会予以否决或修正。尼古拉大公的主要助手,尼古拉·雅努什凯维奇(Nikolai Yanushkevich)和尤里·达尼洛夫(Yuri Danilov)两位将军,都是苏霍姆利诺夫(不顾这位大公的反对)亲自挑选派任的,因此向苏霍姆利诺夫征询意见之事根本不会发生。大公会请求调动,但雅努什凯维奇会表示后勤上根本办不到。

尼古拉大公、苏霍姆利诺夫与沙皇

尼古拉大公(左)、苏霍姆利诺夫将军(中)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右),照片摄于战前不久的俄国军事演习现场。尼古拉将出任参谋总长,但苏霍姆利诺夫得到沙皇宠信,实际掌握兵权。苏霍姆利诺夫和拉斯普京一样狡猾、贪腐,未成为尼古拉大公总司令部的助力,反倒紊乱指挥体系。

照片来源:National Archives

当康拉德竭力欲结束塞尔维亚境内战事并攻入俄国时,俄罗斯人正忙着敲定该怎么因应战局。尼古拉大公的新总司令部位于西北、西南两方面军的中途,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Baranovichi)镇上某条铁路侧线上的一个车厢里,比起位于华沙和基辅,设立已久且固定于一地的俄军司令部,寒碜许多。位于华沙的司令部专门对付德国威胁(俄国战前拟定的G计划),位于基辅者则对付奥匈帝国(A计划)。华沙、基辅两司令部都是苏霍姆利诺夫所扶立,也就是说它们都不大需要俄军总司令部的协助,且两司令部无意于彼此的合作。华沙的将领知道他们得把既有的枪炮和刺刀全用来对付德国人;基辅的将领想先打败奥匈帝国,原因之一是担心波兰若遭成功入侵,可能不保。几位沙皇压制波兰语言、教会、贵族已五十多年,如果奥地利人或德国人在俄属波兰取得立足点,波兰人可能把他们当解放者来欢迎。英法催俄军总司令部加重对德国的军事施压,以消除西部战线的压力。处于这样的情势下,照理尼古拉大公该解决上述争辩,但他没有。当沙皇任命他为总司令时,这位大公反倒悲痛自己的无能,眼泪夺眶而出。沙皇既不喜欢他,也不信任他,军事上较听信苏霍姆利诺夫的意见。[32]

俄国的战前计划主张把重点放在奥匈帝国,对德国严采守势,但法国请俄国在东边佯攻以牵制德军,要求紧急修正G计划并准备进攻。佯攻行动将由坐镇比亚韦斯托克(Bialystok)司令部,统率西北方面军的日林斯基将军领军。他也是苏霍姆利诺夫的人,战前任华沙军事行政长官,且曾(在一九一一年担任俄国参谋总长期间)承诺部署八十万兵力,以解除法国所受压力。[33]一九一四年八月德国二十五个军大举攻入法国,沙皇同意派伦南坎普夫(Rennenkampf)的第一集团军和萨姆索诺夫(Samsonov)的第二集团军进入遍布湖泊与森林的马祖里(Masuria)地区牵制德军。被委以这项牵制任务的日林斯基,此刻不可能领会该与友军合作对抗奥地利人的道理,或该与友军共享随着俄国的动员而在西北、西南两战线后方积聚的后备兵力的道理。俄军总司令部要日林斯基的两个集团军挺进东普鲁士的命令下得太突然,因而他们于八月十七日出征时,总兵力不到四十万,而非日林斯基先前所承诺的八十万。但他们的兵力仍比东线德军多一倍,因而俄国仍颇乐观。

这时俄国派了三十四个步兵师前往东普鲁士,四十七个步兵师开赴加利西亚。[34]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的罗夫诺(Rovno),被英国武官说成“一个典型的俄罗斯边境城镇,肮脏,到处是尘土,街上充斥目瞪口呆盯着外地人看的犹太人”。尼古拉·伊万诺夫坐镇此司令部,参谋长是米哈伊尔·阿列克谢夫(Mikhail Alekseev)。[35]伊万诺夫掌管四个集团军:安东·萨尔扎(Anton Salza)将军的第四集团军和帕维尔·普列韦(Pavel Plehve)将军的第五集团军,从卢布林、乌海姆往西南部署;尼古拉·鲁斯基(Nikolai Ruzski)将军的第三集团军和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的第八集团军,从塔尔诺波尔往西部署——鲁斯基部驻扎于塔尔诺波尔镇北边的杜布诺、布罗迪周边,布鲁西洛夫部驻扎于此镇南边。在伊万诺夫部与加利西亚首府伦贝格之间,只有德涅斯特河的两条小支流,兹沃塔利帕河(Zlota Lipa)和格尼拉利帕河(Gnila Lipa)。[36]与伊万诺夫(前线指挥官)未生口角时,阿列克谢夫(前线参谋长)主张从右边出击,切断奥军往克拉科夫撤退的路线。其他人主张从左边进行侧翼包抄,也就是从南边绕到奥军后面,把奥军困在伦贝格与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