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第3/10页)

这是泰始四年(268年)之事。晋武帝司马炎为防范石苞起兵,在发布免职诏命时,又调集了朝廷禁军和徐州都督的兵力前往淮南,可见其忌惮之深。在统筹灭吴的战略部署时,司马炎也非常注意防范将领叛变,努力使前线都督与刺史相互牵制。这种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使得伐吴之役险些功败垂成,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王濬舰队在战争中所受的种种牵制。

羊祜经营荆州与王濬的升迁之路

司马炎在考虑东吴前线的都督人选时,最重要的因素是与皇室有亲属关系。灭吴计划最积极的推动者,就是晋皇室外戚羊祜(司马师的妻弟)。269年,羊祜被任命为荆州都督,驻防襄阳。因为其可靠的皇戚身份,晋武帝遂将十年前分置的荆州二都督合并,统归羊祜指挥。[34]他在荆州经营屯田,为灭吴之战做准备。各种伐吴举措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王濬担任益州刺史和负担修造战舰。但与王濬相关的史事多有模糊之处,所以先要做一简单辨析。

(一)羊祜在269—273年之间曾任“征南将军”。本传载王濬入仕之初,其府主为“征南将军”,但未言明其人: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除巴郡太守……[35]

按,王濬初入仕时任征南将军府之参军事,受到羊祜器重,所以此征南将军应是羊祜。但据《晋书·羊祜传》,羊祜从未有过“征南将军”之号。其到任荆州之初:

泰始初,诏曰:“……以祜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给本营兵。”……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36]

可见羊祜都督荆州之初,军号为“卫将军”。本传载他的军号后来又提升为“车骑将军”,但那时已是吴将步阐来降的273年、王濬早已调任巴郡、广汉太守了。所以在羊祜到任荆州之后不久,其军号应曾升为“征南将军”,而当时王濬正在其军府任参军事,此军号为羊祜本传失载。

(二)王濬在泰始七年(271年)曾准备到贾充的车骑将军府任从事中郎。关于王濬在征南参军之后、巴郡太守之前的职位,本传载其“转车骑从事中郎”,此时担任车骑将军的是重臣贾充。[37]所以王濬在征南参军之后、巴郡太守之前,曾到贾充的军府担任从事中郎。此次迁转的因由,应是贾充准备外调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晋书·武帝纪》泰始七年:“秋七月癸酉,以车骑将军贾充为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贾充原一直在朝廷任职,车骑将军为虚号,此时调外任都督,方需扩充府僚。王濬可能得到羊祜的保荐,才获此升职。但当时贾充不愿放弃中枢之权,所以拖延迟迟不肯赴任,到这年冬天将女儿嫁给太子,方正式获准留任朝廷。[38]所以王濬的“车骑从事中郎”,也是短期的有名无实之职。大概在贾充确定不调外任之后,王濬也就转任益州的巴郡、广汉太守了。

西陵之战引发西晋对水军建设的重视

到泰始八年(272年)六月,益州发生兵变,刺史被杀,王濬平息叛乱,被升为益州刺史。此事其本传和武帝纪记载甚明确,无可争议。[39]但《资治通鉴》在此月(泰始八年夏六月)记载其开始建造战舰,却未必正确。因为当时益州刚刚结束叛乱,未必能有大规模造舰之举。

在此年九月,吴西陵督步阐投降晋朝。西陵扼守长江东出三峡之口,起着防范益州(蜀地)舰队顺江东下的战略作用。晋荆、益两州军队前往增援,与吴军发生激烈战斗。步阐投降之初,晋军的部署是:

(一)以荆州刺史杨肇率兵三万前往援助西陵。

(二)荆州都督羊祜率兵五万攻击东吴在江北的重镇江陵,试图以围魏救赵之策缓解西陵围城局势。

(三)益州的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顺江而下,攻击东吴在长江最西端的据点建平城,试图在破城后直下三峡,增援西陵之军。

东吴负责西线荆州防务的是江陵都督陆抗,他针对晋军的部署是:

(一)亲自率兵从江陵急进西陵,在城外掘壕,阻绝杨肇援军入城,并围困城内的步阐军。

(二)留一部分兵力固守江陵对抗羊祜,同时命江南公安等地的吴军水路增援江陵。江陵吴军还掘开河堤放水,使羊祜军队粮船搁浅,不得不改用车运,运输效率大为降低。

(三)以水军督留虑的舰队扼守三峡,阻击晋巴东水军,使其无法增援西陵及江陵战场。

双方军队的战事自十一月开始,杨肇军被阻击于西陵城外,损失惨重,到十二月被迫撤退,又被陆抗军追击,伤亡惨重。羊祜所部进展艰难,也被迫从江陵撤兵。随着晋军撤退,西陵被吴军攻克,步阐等人都被处死,此战宣告结束。晋朝追究战败责任,荆州刺史杨肇被免为庶人,羊祜军号也从车骑将军降为平南将军。但就任不久的益州刺史王濬未受处分,这说明投入战场的巴东水军并不属其指挥序列(应是归荆州都督羊祜指挥)。朝廷对羊祜等人的弹劾原文为:

祜所统八万余人,贼众不过三万。祜顿兵江陵,使贼备得设。乃遣杨肇偏军入险,兵少粮悬,军人挫衄……[40]

细究晋军以八万优势兵力败于三万敌军的根源,在于没有掌握长江上的“制水权”:第一,羊祜五万主力不能及时攻克江陵,重要原因在于内河断流、粮运不继;第二,杨肇所部驰援西陵,也是从陆地进军,“兵少粮悬”而致失败;第三,巴东出发的晋军舰队被阻绝于三峡,无法为西陵、江陵战场提供兵、粮援助。反观东吴的胜利,则处处与控制长江有关:可以通过长江航道快速运兵、粮,阻击晋军于西陵城下;江南的东吴驻军也可以通过航运增援江北战场。所以,此次失败使羊祜开始重视组建长江舰队,而王濬的益州此时方开始成为大规模造船基地。

王濬在益州造舰的开始时间与波折

王濬本传未载其造舰工作始于何时,《资治通鉴》则系于泰始八年(272年)夏其刚刚就任益州刺史时,显然过于提前。其实王濬在益州造战舰历时较久,且分为不同阶段。下面逐一论述。

在咸宁五年(279年)秋,王濬上书晋武帝,陈说立即伐吴的必要性,其中提到“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41]。古人用虚岁计年,所以其开始造船的时间应是273年,正是羊祜的荆州军惨败于西陵的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