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僚的“殉节”(第3/3页)

胡国瑞,湖南攸县人,举人出身。清王朝对长期考不中进士的举人有一项“大挑”的制度,就是挑选那些能写官样文章、满口官话且长得就像是个当官的人当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胡国瑞就被挑中,分配到云南候补。之后几年,胡国瑞在云南当过几个穷地方的官,都是些短期的小官。晚清,官场竞争激烈,当官不仅要拼关系、拼人脉、拼金钱,还要拼智慧、拼说话、拼表现。那些没钱没背景,不会说话不会表现的人,就只好在小官下僚的职位上徘徊,在穷乡僻壤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调任、闲置、候补。胡国瑞不幸就属于这类混得不好的小官。辛亥革命爆发时,胡国瑞已经被解职了,准备“修墓归里”,也就是混不下去要回湖南了。当地讹传北京城破,胡国瑞就跳井自尽了。这么好的一个案例,《清史稿》自然不会放过。书中记载,胡国瑞还在背上写下遗书(不知道他是怎么写上去的),说:“京师沦陷,用以身殉。达人不取,愚者终不失为愚。”胡国瑞自认“愚者”,的确没错。那些聪明的“达人”、“达官”们在清朝官越当越大、缺越补越肥,赚了金山银山,革命发生后又安然脱身,下半辈子享福去了,或者混入革命阵营继续当官。反倒是胡国瑞这样的“老实人”,孤独地去为一个并没惠及自己多少恩泽的旧王朝殉葬去了。不知胡国瑞孤零零地走在黄泉路上,会不会感慨:知府、道台、巡抚大人们怎么都没来呢?

殉节的人少,也就意味着革命的阻力小。枪声响起,清朝各级官员望风而逃,地方政府土崩瓦解。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完成,这场革命之所以被称为一场“低烈度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还要感谢那些贪生怕死、落荒而逃的清朝官吏们。

体制内部信仰缺失、口是心非、鲜廉寡耻的官僚,实际上也是政权的敌人。相比体制外的敌人,这些内部的敌人更加危险。因此,对于一个健康的体制来说,剔除内部的无耻官僚,至关重要。如何遴选出戴着面具的官员,如何真正将意识形态融入体制的血液中,考验着每个政权的自信、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