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喀什:神秘的香妃故里(第2/3页)

参观了香妃及其祖父、曾祖父的陵墓后,我们曾打算再去参观另一个陵墓——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虽然他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喀什噶尔的穆罕默德,但他出生在喀什西边45公里外的乌帕尔,直到11世纪初其父继承了喀喇汗王朝才来到喀什噶尔。1058年,因其父在宫廷事变中遇难,他被迫外出流浪。

在外流浪的十几年中,他接触到喀什噶尔西北方向讲突厥语各部落的语言、民间文学和风土人情,并收集了大量资料。最后,他来到伊斯兰世界主要的学术中心——巴格达。他在这里待了三年,用阿拉伯文编纂出世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突厥语大词典》,为研究中亚语言及历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失传了好几百年后,喀什噶里的这一巨著于20世纪初在土耳其被发现,现为伊斯坦布尔国家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喀什噶里的遗骨则成为喀什西部其故乡的珍贵财富。但是我们最后决定不去这里了,而是去另一座离喀什较近的陵墓。

这最后一个陵墓的主人名叫玉素甫·哈吉·哈吉甫。哈吉·哈吉甫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来到喀什噶尔,并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他在皇家经文学院求学期间就已经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在五十多岁时创作了叙事长诗《福乐智慧》。他在诗中借四个虚构人物“日出”“满月”“贤明”和“觉醒”之口赞美了福乐智慧是构成美好生活的必要成分。诗歌长达13000多行,不知道君主当时如何稳坐聆听完整首诗歌的。但君主做到了,并且当哈吉·哈吉甫读完长诗后,君主深受触动,赐予哈吉·哈吉甫皇室地位。从此,他的诗歌也在伊斯兰世界广为流传。诗歌是用古维吾尔文写成的,维也纳博物馆中就保存着一本1439年的抄本。

和新疆其他伊斯兰建筑一样,哈吉·哈吉甫的陵墓毁于“文革”期间,后来才得以重建。我们到达后发现:陵墓被一个玫瑰花园环绕,完好如初。一面墓墙上刻着汉译的哈吉·哈吉甫长诗。读了几节后,我发现奥马尔·哈亚姆(奥马尔·哈亚姆,波斯古代著名诗人。——译者注)也读过此诗。奥马尔·哈亚姆于1123年去世,晚于哈吉·哈吉甫几十年,他在其著名的诗集《柔巴依》中表达了同样的情怀:

今朝有酒今朝醉,

莫待躯壳化尘土。

尘土复归于尘土,

长眠于尘土之下。

无酒无歌无歌者,

永无尽头。

我不太确定那些非常自律、只喝柠檬水的伊斯兰教徒如何看待享乐,但是喀什的维吾尔人仍然乐于引用哈吉·哈吉甫《福乐智慧》中的一两句诗,为他们在通往天堂的笔直、狭窄的道路上偶尔偏离一下方向找到一些理由。不过,我们并未在哈吉·哈吉甫的墓前逗留太久。哈吉·哈吉甫的墓地位于喀什的东郊,我们决定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以便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那贫瘠的丘陵地带。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哈吉·哈吉甫墓

一路上吃了30公里的沙尘,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荒野中的一个叫“汉诺依”的地方,这里有另一个宗教的追随者遗留下的废墟。在9世纪伊斯兰教的“清净之剑”开始清除丝绸之路上的异教徒之前,丝绸之路沿线的居民大多信仰佛教。他们在汉诺依绿洲遗留下了一个奇特的信仰纪念之碑。实际上,这是佛教曾经在喀什地区活跃兴盛的唯一证据。

其实,喀什噶尔是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最先信奉佛教的地方,其在公元2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不久佛教便在此蓬勃发展。4~5世纪时,经此地前往印度的中国佛教徒都曾记述他们在喀什噶尔地区见到成千上万的僧人和几十座庙宇。但是,自9世纪起,伊斯兰教消灭了所有“八正道”(八正道,即佛教弟子修行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译者注)的痕迹。显然,废弃的汉诺依绿洲仍然屹立着佛塔的原因是,它们离喀什太远,不值得“破坏分子”费那么大力气。但它们确实值得当今的游客大老远来此一趟,即使仅仅因为此处两座幸存的佛塔中有一座是在中国其他地方都不曾见到的佛教建筑。塔的外形太像雄性生殖器了。汉诺依的佛塔是早期佛塔的代表作之一:光滑的塔身,圆形的大顶。看上去基本就像个阳物。

英文“stupa”(佛塔)这个词来源于梵文词根“stup”,意为“堆叠”。最初,这个词在印度用于指代埋葬火化后遗骨的土堆。对于佛教徒而言,佛塔的意义类似于基督教的十字架。起初,佛教徒并未创造佛陀的形象,他们只是建造佛塔,并在佛塔中放置佛陀的骨灰或舍利,抑或是一本佛经。汉诺依的佛塔有一面被人挖了一个大洞,也许是有人想在佛塔中寻找金银财宝或者久已失传的古老抄本。

我们没待太久,狂风不时卷起沙尘打在脸上,我们决定返回喀什逛逛大巴扎。喀什的星期日巴扎是中国最有名的大集,而且喀什的这一古老大集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通过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喀什位于中国中部平原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正中间,距两边各有3500公里。古时候,没有多少商人把货物一路经过丝绸之路到达西域甚至更远的中亚、西亚。大部分人只走其中比较安全的一段路程,在半路上就把货物卖掉或交换,然后返回家乡。由于地处丝绸发源地(中国中部平原)及其最大市场(地中海)的中间地带,喀什成为大多数商人丝绸之路行程的终点。尽管20世纪的交通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喀什的巴扎仍然红红火火。

实际上,喀什城里其他地方在其他日子也有几个巴扎,而星期日巴扎设在城东。巴扎上有6大区域,每个区又划分为20个分区,每个区提供不同种类的货物,诸如帽子、靴子、刀子、铜锅、棉花或丝绸,甚至还有专卖动物饲料或动物的分区。

当地官员说每个星期日巴扎一般能吸引5万人,有时甚至多达10万之众。和其他的巴扎一样,商品价格并非刻在石头上,而是可以跟卖方讨价还价,而且临近散市时价格更为优惠。我俩花了近两个小时,在货摊中间转来转去,各自买了一些礼品,其中最难忘的当属产自英吉沙县的英吉沙小刀和维吾尔人称为“月光”的彩色丝绸。刀子上镶着彩色玻璃,钢刃在午后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极其轻薄的丝绸简直让人无法抗。之所以购买刀子和丝绸,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在背包里占不了多大空间。这也提醒了我们,该考虑下一个目的地以及如何去那儿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