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延安:从“七百匹马”到“东方红”(第2/3页)

两个小时后,车到南北向的高速路。我在茶坊村汽车站下了车,换乘南行的另一辆巴士。又两个小时后,当巴士行驶到一座植被茂密的小山时,我再次下了车。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一座山上有这么多草木着实令人惊叹。这里叫黄陵,是安葬黄帝的地方 。

一周以前,我造访的另一个地方,也号称是黄帝的安葬地。它就在阌乡县城的郊外,我去大禹渡的时候经过那里。在中国,很多名人都不止一处陵墓,不过在过去的近千年里,大多数中国人都来黄陵祭祀。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人文初祖。事实上,每年四月上旬的清明节——一个祭祀先人的日子,中国的党政要员都会来到黄陵,敬香祭祀黄帝。

黄帝跻身为受人奉祀的圣贤,是由于四千七百多年前的一场战争。彼时他率领部落联盟,大败三苗部落,控制了庞大的盐湖——解池,就在我早些时候路过的解州附近。正是由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汉人才将他们的控制力逐步扩大到整个黄河流域。在统治了一百年之后,黄帝显然已经窥破长生不死之秘。得道成仙的时刻来临了,他骑上了前来接他去往天国的巨龙。但巨龙还未来得及消失在云彩中,他的追随者就已经赶到,扯下了他的衣冠鞋袜。这些东西被埋在黄陵,成了他的衣冠冢。

黄帝陵所在的小山叫桥山,有一条水泥路从高速路岔开通向那里。我不禁注意到,其他山都是光秃秃的,只有桥山郁郁葱葱。显然,砍桥山上的树违法,而砍其他山上的树却无所谓。在上桥山的半路上,我驻足在一座大殿前。在过去的两三千年里,官员们就是在这里祭祀黄帝的。但是,我印象更深的不是大殿本身,而是它院子的那些古老柏树。据说特别大的一株是黄帝亲手种下的;另有一株则是两千一百年前汉武帝来祭祀黄帝时种下的。

离开大殿,又往前走了一公里就到了路的终点,前面马上就是黄帝陵了。在入口处,碰见一个卖葵花籽的女孩。她很会嗑葵花籽,可我连西瓜籽都嗑不利索,也就没买她的葵花籽,省得嗑起来丢人现眼。和几位游客一道,我登上了抵达陵墓的最后台阶。陵墓前有一个露天祭台。一帮学生站得笔直,目光肃穆,他们的老师则在敬香。然后他们一起三鞠躬,再然后是合影,最后他们就散了。我不是中国人,却有一点印度血统,也许我的先祖与中国有某种渊源也未可知。因此我也点了几炷香奉上。然后回到高速路,拦了一辆北行的旅游巴士。三个小时后,我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到达的地方,正是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的终点——延安。

黄帝陵园中的古柏

这次我依然选择入住政府的招待所,只是不记得晚餐吃的什么了,只记得那痛快解乏的热水澡;它令我一头栽入了梦乡。可是第二天早晨起床,我又感到头晕,而且还有点发烧。幸好医院就在招待所的街对面。我在每天九点的截止时间之前挂上了专家号,并且立马就取到了药。这一天我浑身乏力,身体轻飘飘的,但我还是去看了这座城市的那些革命历史遗迹。

我行程的第一站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它设在市北的一幢宏大建筑里。展出的内容包括陕北党组织的创立和“延安精神”的兴起,等等。在贪污腐败的国民党和凶残嗜血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包围中,延安成了革命圣地。

纪念馆里有一匹毛泽东的战马模型,形貌大小与真马无异。据说是用他骑过的一匹马的真皮,加上填料制成的。这是整个纪念馆我最喜欢的展品。此外还有一套模型,表现红军官兵如何在自己控制的村庄建立地道系统。锅台、草垛甚至佛像底座,都隐藏有地道口。这里还有一个书店,出售革命年代的著作,许多书在别处难得一见。就像所有的革命一样,中国革命也并非一切都如预想的那样美好。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本来是一件挺美好的事儿,到具体干的时候也难保不会有偏差。

我的第二站是市北杨家岭和王家坪的窑洞。当年国民党和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试图把这些窑洞炸成齑粉。现在延安依然有很多人住类似这样的窑洞。看了几孔窑洞之后,我犯了嘀咕:窑洞冬暖夏凉,为什么有人死活要搬到市里去住呢?是隔音不好?从1937年到1947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住在这些窑洞里呢,不至于吧。

延安窑洞

这些窑洞对公众开放,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有趣的个人习惯。例如毛泽东的卧室里摆满了书架。导游说他经常深夜一个人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也正是在这些窑洞里,毛泽东写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章的精华后来收进了他那著名的红宝书中。在布满灰尘的院子里有一个亭子,他夏天在那里读书,也在那里接待客人。就是在那里,毛泽东告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任弼时的窑洞里放着一架织布机,它诠释了延安当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朱德的窑洞外,则有一面石制的棋盘。最令我惊讶的是周恩来窑洞里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周恩来坐在桌旁,他面前摆着一尊未来佛——“弥勒佛”的铜像。

有些搞笑的是,延安南郊有一座四十四米高的宝塔,它既象征着延安的革命历史,又象征着延安的佛教历史,甚至它就是延安城的象征。这座塔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现在,人们依旧可以在塔内拾级而上直至塔顶。在宝塔平台附近有一个独立的亭子,悬挂着一口钟。过去每天都有和尚撞钟,通知早课和晚课。后来红军来了,他们继承了和尚的好传统,也开始撞钟,只不过他们是报告空袭和通知重要会议罢了。

延安除了把它最著名的宝塔奉献给了革命之外,还把它最著名的一首歌曲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一首歌咏“七百匹马”的民歌。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每天从太空向全世界播放的正是这首曲子。不过,它不再叫《七百匹马》了,它现在叫《东方红》(《东方红》的曲调源自陕北民歌《骑白马》,《七百匹马》的说法无从考证。——译者注)。

尽管延安地处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一条通西安的铁路却刚刚竣工,这是中国领导人很上心的工程。延安是红军长征抵达的圣地,是第一次成功建立共产公社的地方,更是毛泽东思想的摇篮。这里也是1947年国共交战的滩头堡,撤离延安的红军(此时红军已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编者注)杀了个回马枪,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打败了国民党军队。这座黄土高原上荒凉贫瘠的小城,是现代中国的一粒原初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