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风雅殇(第3/6页)

大张当上一把手后,先是开始大面积做广告,向全社会征集文物字画。东西收过来之后,全部囤积起来,过几年才往外抛。在这期间,他会组织专家,为这些艺术品“塑造身份”。具体的做法很多,我举两个例子吧。比如,一件民间偶得的古画,尽管是真的,也是那个时代的名家作品,但是它仅仅是一张孤立的字画,没有“内涵”,如果要登大雅之堂,卖出好价钱,就难。所以,我们要找历史学家,找艺术学者,为这张画做一番“考据”,弄出它的“历史渊源”“传世波折”等故事,找到它在艺术史上的“方位”,在艺术体系中的坐标,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积淀深厚的“老东西”就诞生了,其文物价值立即凸显出来。你想想,这价值出来了,价格不就猛翻跟头啊。再举个例子,我们收到一件民国时期的书法,比如于右任吧,因为年代不是很久远,行内对于右任作品的价格大致心里有数,所以要让一件书法立即获得暴利,有点难。我们就得组织评论家,找名人,为这件作品写文章,最巧妙的方法还不是直接写文章鼓吹这件作品,而是夹带在对于右任作品的概述性评论,甚至评述民国艺术史的时候,提名这件作品。这些文章见诸报刊,甚至收入教材,这件作品身价自然就上去了。所以,时间很重要,看上去是“囤积”艺术品,让它们睡大觉等涨价,实际上是为它们“镀金”,搞说法,不是等“涨价”,而是“搞涨价”。不是按市场规律获取涨价幅度,而是人为包装撑大这个幅度。

外行人听起来,觉得这个不地道,其实这是文玩界的套路。买了这些经过包装的作品的人,肯定花了很多钱,但还算走运。为什么?毕竟是真品,虽然经过的是“速成”,但到手的东西也算是“名品”了,这样的“名品”不一定经得起历史考验,但可以在当下流行,转手还是比较容易的,不会吃大亏赔大本。中国人喜欢字画,但没有几个真正懂字画?即便懂,也无法弄清每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所以当他要下手购买某一件作品的时候,他就会去百度搜索一下这个画家,有比较多的资料,他就觉得可靠了。他更相信资料而不是卖家,更不是作品本身。最倒霉的是另一种情形,花了大钱买到了赝品。那种损失是百分之百的。经济上的损失即使不论,自尊的打击也难以承受。您看不看央视的一锤定音、鉴宝之类的节目?看,您会注意到,当持宝人的藏品被宣布是假的时,那一刻他们的表情不仅仅是心痛,失望,恐怕还有掩饰不住的羞耻感。这是对自己精神向往的一种戏弄,对自己学识修养的一种轻蔑和欺骗。这就是文玩界所谓不存在买贵、只存在买假这种江湖黑话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教条,尽管我知道大张他们这样做公司,目的不在老老实实卖文玩,而是谋取最大利润,但我觉得这样不违背行规。我也提醒过他们,要做良心生意,他每次都点头承诺,说,我们不能保证很便宜,因为大家都要吃饭,国有企业要规矩纳税,没有利润的生意也不能做,但一定会守底线,杜绝假货,这个,请领导放心。

大张他入行很快,经营之道起初对我也还是坦率相告的。他说他的这些经验也是从南京和北京抄来的。他最初的几年,频繁北上南下,掌握了大量“穴道”。经他介绍,我知道了北京的琉璃厂和南京的夫子庙、清凉山这些地方,是中国传统艺术品的集散地。数百家艺术品商铺、小型画廊、艺术家工作室,集中在这些以政府名义打造出来的艺术街、艺术园区。名气一大,也就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文化产业,地方政府都是积极扶持的。从大的层面讲,政府规划支持,是市场具备一定信用度的保证。可市场是政府的,各个经营单元却是个体的,民间机构的。其繁荣的背后有诸多秘密。上面这些艺术品集散地既是艺术品进入大众消费的强大通道,又是心照不宣地造假售假的源头,是研发中国艺术品出炉和流通五花八门“潜规则”的实验基地。艺术交易繁荣导致几种效应,一是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入行和入市的人越来越多;二是粗制滥造的艺术品、赝品假货越来越多;三是真品、精品价格越来越高。这种效应一旦形成,您可以想象,艺术品市场的乱象、险象丛生状况就产生了。如果没有好的机制约束,没有底线,这个市场会很快烂掉,本来是风雅满园的,失控成厚黑畅行、残花败柳的景状,无须多日。

唉,现在,你看看,难道不是这样吗?您跑到任何一个中国城市的文玩市场,你敢轻易下手购买艺术品?可以说,我手下这批人,跟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堕落历程是同步的。等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到2010年前后,大张他们已经把公司发展到几十号职员,数千万资产规模。这个当然成了省文化系统的一张名片,业绩也是上到宣传部长、副省长,下到厅里领导,包括我这个直接分管领导的骄傲啊。到这种时候,我几乎不去具体过问他们的业务了。这里面水太深,每一件作品、每一次成交,可以说里面都有故事,有难于启齿甚至不可告人的秘密,我觉得还是识时务,装糊涂为好。干预具体经营工作,也不是一个政府部门或主管领导该有的职能吧。我是这样理解的。

当然,这里面可能也有我个人一份私心在起作用。有一阵子,想想大概就是2009年、2010年的样子,就是这帮家伙开始不满足于高价忽悠,直接走向制假售假的时候,大张陆续领来几个老板,介绍给我认识,说是要经纪我个人的作品。其中有一个社会上的画廊老板,说要长期“包养”我的作品。他给出的价钱是3000元一平尺起步,每年还可以上浮1000元左右。第一次见面他就留下60万元,预订我200平尺的作品。我当时没有多想,就收下钱了。

我是著名画家,平时零零星星的也从私下渠道,卖掉过一些作品。但毕竟不是职业画家,不能大张旗鼓去吆喝,也不方便和没有精力去经营自己的作品。我在美院读书时的一些同学,不少当年才华平平的人,后来都在社会上靠这点手艺发财了。还有,你看我们省,跟我在一个层面上的书画家,哪个不是开宝马住别墅?人家羡慕我当厅长,羡慕的是一点空头衔,其实他们心里有数,60岁之后你什么也不是,赚钱的机会也丧失了。说不定因为多年陷于俗务,没有文化的积养,技艺的进步,特别是没有思想的沉淀,到时候估计也就江郎才尽了,落个晚景凄凉吧。所以,有人上门来要经纪我,我就愉快地接受了。大张跟我开玩笑说,领导,您是俊杰,没有官瘾,毕竟是文化名人,格调高远,眼光也长远,您50多岁了,在仕途上再怎么奋进,恐怕也进不了省部级,何况正部副部,退了休都是散步,还是抓住自己的专业,乘着艺术市场繁荣的火候,争取到自己应得的那份羹,多好啊。退休了,您还是大画家,那些正部副部遇到您,恐怕就要对您主动笑脸相迎了,因为您越老越值钱啊,这可是艺术规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