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

【题解】

对于此诗有各种解说,《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据《左传》,惠公即位时约十五六岁,《毛序》据此推测刺惠公。一说:“周代统治阶级有男子早婚的习惯。这是一个成年的女子嫁给一个约十二三岁的儿童,因作此诗表示不满。”(高亨《诗经今注》)又一说:“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程俊英《诗经注析》)朱熹则说:“此诗不知所谓,不敢强解。”我们认为高说较接近诗意。

芄兰之支[1], 童子佩觿[2]。 虽则佩觿, 能不我知[3]。 容兮遂兮[4], 垂带悸兮[5]。

【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 小小童子佩角锥。 虽然你已佩角锥, 但不跟我相匹配。 走起路来慢悠悠, 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

[1]芄(wán)兰:草名,一名萝藦,蔓生。茎顶结有尖荚,俗名羊犄角,嫩者可食。因荚与觿(xī)相似,所以用来比喻“佩觿”。

[2]觿:用兽骨制成的解结锥,形似羊角。本为成人所佩,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3]能:乃,于是。

[4]容、遂:雍容安闲貌。

[5]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摇摆貌。


芄兰之叶, 童子佩韘[6]。 虽则佩韘, 能不我甲[7]。 容兮遂兮, 垂带悸兮。

【译文】

芄兰枝上叶弯弯, 小小童子佩戴韘。 虽然你已佩戴韘, 但不跟我来亲近。 走起路来慢悠悠, 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

[6]韘(shè):用玉或骨制成的板指,带在右手拇指上,射箭时用以勾弦拉弓。

[7]甲:“狎”的假借字。戏,亲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