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太守·词家醉翁欧阳修(第2/4页)

欧阳修对自己的文章也是精益求精,他曾说自己做文章多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足见其勤奋。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修改文章不知疲倦,夫人问他:“难道现在还怕先生批评吗?”欧阳修笑道:“不是怕先生批评,而是怕后生笑话啊!”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欧阳修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结束之后,欧阳修又自著《新五代史》,比起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篇幅只有它的一半,但是记载的史实却是《旧五代史》的数倍,而且纠正了《旧五代史》的很多错误。(《先公事迹》:“书成,减旧史之半,而事迹添数倍,文省而事备,其所辨正前史之失甚多。”)至今,《新唐书》和《新五代史》都是二十四史中文学水平较高的两部。其中,《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高中语文重点篇目,而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也是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

在诗歌上,欧阳修也造诣颇高,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著名的“诗穷而后工”观点,就是他在这部书里提出来的。至今《六一诗话》仍是研究诗歌的学者的必读书。

欧阳修散文和诗歌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在词上,却有人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欧阳修留词数十首,题材广泛。但是元人吴师道说,欧阳修那些粗鄙猥亵的词格调太低,不可能是欧阳修所作,“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这种为尊者讳的说法其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很明显的是,吴师道并不十分了解宋代的民俗,更不了解欧阳修的个性。

据《本事词》记载,欧阳修在任河南推官时,跟一个歌妓感情深厚。有些下属认为欧阳修“有才无行”,经常向他的上司西京留守钱惟演打小报告,但是钱十分惜才,从来不以为意。一天,钱惟演大宴宾客,欧阳修和那个歌妓迟迟不来。过了很久,两人才到,在座位上还眉目传情。钱惟演责问歌妓为何迟到,歌妓说:“天气炎热,我在凉堂睡着了,醒来发现金钗不见了,欧阳推官帮我寻找,所以才迟到。”钱惟演也不过分责怪,说:“你如果能让欧阳推官写一首词,我便不追究你迟来之过,还可以补偿你的金钗。”欧阳修即席填词一首:

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在座无不称善,钱惟演也令公库补偿了歌妓的金钗。

需要注意的是,与欧阳修缱绻缠绵的是官妓。宋代歌妓有三类:官妓、家妓和私妓。官妓又叫营妓,为官府豢养,主要供官员娱乐时遣用;家妓是士大夫家养的歌妓,除了唱词佐饮之外,有的兼作主人的侍妾婢女;私妓以卖艺为生,兼卖身。宋代明确规定:官员不得与官妓发生关系,违者双方均会受到重处。仁宗时触犯此规定而被贬的官员屡有其人,例如一个叫蒋堂的官员就是因为与官妓有私而被贬河中府。祖无择担任杭州知府的时候,有人说他与官妓薛希涛私通,王安石负责审理此案,结果薛希涛被拷打致死,也没有承认她与祖无择的私情。直到南宋,这条禁令依然存在。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因为不喜欢天台郡守唐仲友,便诬陷他与官妓严蕊私通,严蕊被关押了一个多月,受尽了拷打,但是仍然不肯承认。

由此可见,欧阳修与官妓相恋,是冒着受罚的危险的,因此他的同僚说他“有才无行”也并不是诬陷。不过好在他有一个惜才爱才而且通情达理的上司钱惟演,欧阳修才没有因此而受到惩戒。

宋词的历史应该感谢钱惟演,正因为他的宽容,才让欧阳修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佳作: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宋代文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文化精神,这种‘人的解放’,事实上也包括妇女的解放。宋代妇女解放的评价视角,一是男人世界之妇女观发生改变,男人已肯定妇女也是‘人’,与男人有同等的人的价值。”(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当宋词不再像齐梁诗歌那样将女性当玩物的时候,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便绽放出了不同寻常的光彩。这首《南歌子·凤髻金泥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新嫁娘的娇憨可爱的形象。少妇还未脱去少女的天真,与夫君缠绵闺房,时而要丈夫模仿汉代张敞为自己画眉,时而依偎着丈夫。可是新婚宴尔的甜蜜早已使新嫁娘忘记了手里的女红,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故作认真地请教夫君鸳鸯两字如何书写。

汉代的京兆尹张敞爱为妻子画眉,有大臣揭发他无大臣威仪。当皇帝责问的时候,张敞满不在乎地回答:“闺房之乐,有甚似画眉者。”弄得皇帝也无话可说。看来,欧阳修也是深谙此道,不然,这位新婚的少妇何以在至今的一千多年来都在撩动人们的情思呢?

欧阳修的词虽然也是以描写女性形象为主,但是已经渐渐洗脱了花间词的脂粉气,而走向清疏峻洁,让人玩味。因此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幸福的时光即使再长,也会被分离的苦痛分割至于无形,也许,这就是诗歌中别离永远是不变的主题的原因吧。江淹《别赋》里首句便感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那个登楼远望的人,何时才能看到视线尽头的思念?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别的日子,竟是在这草长莺飞的三月,满怀荡漾的春潮此时竟变成了难以名状的苦水。青青的杨柳已不再赏心悦目,纵然折下千条万缕,也拼不出一个“留”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有形的离别之路丈量着无形的相思之愁,终于将无形化为无穷,随着春水,流到天涯海角。从此,只愿思念能穿越层峦叠嶂,陪伴在一个人的身边。

登楼远望的女子,想把自己的心放在那条遥远的地平线上,因为她想,这样,就会离他近一点了吧?可是,无数次的登临,无数次的远望之后,女子终于明白了,地平线那边,是山,山那边,还会有更多的山,而他,就在更多的山的另一边。目力的有限与思念的无限此时化作了一把剪刀,而女子的思绪与离别时的柳条互相缠绕着,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