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国智造与文明升级(第4/7页)

“顾客可以喜欢任何颜色,只要是黑色。”

“汽车价格下降1美元,增加1000名顾客。”

用户对汽车有什么具体需求呢?薛成曾在《中国企业家》撰文分析这个问题。在汽车问世之前,除了少数工程师,普通民众对此一无所知,工程师只能就已知需求(马)来增加数量(更快)。按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越低级的需求,越容易量化,共性越大,相应市场规模越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规模是分工协作的前提。越高级的需求,如果要增加产品,相应的分工协作就越复杂,会降低效率,损失规模效应。对于汽车生产来说,首先是为容易满足的需求扩大生产。“价格每下降1美元,增加1000名顾客”。如果为增加色彩价值每投入1美元只能增加200名顾客,将损失800名潜在顾客。所以福特只提供黑色轿车,却优先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但是在消费层面,当汽车的顾客被创造出来,他们的新需求就同时产生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开宗明义,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当生产力扩张,消费需求将被释放或者创造出来。

泰勒相信工人为钱工作,福特也说过:“工资解决了9/10的精神问题。”但从1924—1932年,由梅奥为首的心理学家(而不是管理学家),通过霍桑工厂的实验发现,工人的工作动机要复杂得多。1960年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前者把工人看作懒惰的经济理性人,需要鞭子+酬劳来激励,后者认为人有劳动的需求和创造力。

整个旧工业经济体系就像太阳系,消费者和员工环绕企业运转,企业再环绕金融(太阳)运行。这套体系可以对人的多样性需求做出反应,但是以一种中心化的方式运作。

直到今天,技术还在进步,除非创造新物种,产品多样化方向已经趋近感知的极限。一个新的循环往复将要形成。新工业范式将把旧工业范式颠倒过来,不再是技术的突变引导需求的渐变,而是无限地拓展需求层级和种类,以需求的突变引导技术的渐变。扩大内需不应该被理解成旧需求层面上的扩张,而是前所未有的多样化需求被开发出来。在旧工业范式下,依靠的参照系只有已知技术和已知需求两条小路,人类凭着自己的计算和洞察摸着石头过河。而今天,人类无穷多样性的细分需求,需要依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系统才能捕捉。

曙光在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今天,人类的多样性需求、反馈越来越被数据化,可以无限地产生并被传感器记录。也只有建立在概率和分布式计算方法上的深度学习与智能经济系统,才能从这无限的数据中感知未来的方向。

还是以汽车的例子将这个问题具体化。沃顿商学院的马歇尔·费舍曾拜访汽车经销商,得知综合颜色、内饰、发动机等功能,汽车制造商实际上可以提供2000万种型号。定制需要8周,而90%以上的顾客要购买现货,而且并不知道存在那么多的可能型号。这家经销商只有两种型号现货,本地有10家经销商,假定经销商的型号规模相等,那么在本地市场上只能提供20种型号。费舍因此将渠道比作沙漏的颈部。

这项调查发表于1997年的《哈佛商业评论》。同年亚马逊上市,提供了解决方案——网络货架无限长。除了存储空间,更重要的是信息匹配,通过计算机网络即时记录和分析用户的行为,推测其兴趣,这就是所谓的“用户画像”。有了这个方法,就可以把无限多的产品型号与无限多的用户需求精准匹配。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余亮在虎嗅撰文认为,“用户画像”被很多人误解为是对用户群体的描述,比如90后群体的消费特征等,甚至一些互联网商业公司也在宣传中如此使用“用户画像”。然而正相反,基于人工智能的“用户画像”恰恰是对个人的描述,可以为每个人贴上无数标签,精细追踪个人的需求。比如所有以算法推荐资讯的应用程序,都是“伪装”成新闻客户端的用户个性收集器,以此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信息和广告。这种方法同样运用在实业领域,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可以给生产工序和消费用户两方面都贴上天文数字的标签,满足最精细化的需求。比如3D打印,实质是可以根据多种多样的需求而灵活变化工序,不再依靠实物模型,仅仅根据计算机建模就可以“打印”出新产品。

工业自动化的内涵因此被改变,不再是针对固定需求的自动生产,而是自动根据需求变化调节生产、流通和分配。控制论领域大奖诺伯特·维纳奖的首位华人获得者,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王飞跃指出:“工业自动化将向知识自动化转移。”新的生产过程将具备如下特性:对人类生活多样性的自动跟踪;知识的自动化习得;工具的自我复用和进化;对社会管理的自动优化;生产流程根据知识进行自动调整并生产出新知识……以此形成新的循环往复规律,革新工业经济范式。这个过程将挑战过去生产方式的一切环节,从生产布局、设计流程、渠道建设直到科层制的企业权力结构。“中国制造”也将因此而蝶化为“中国智造”。

走向物联网与精细化生产

知识化、自动化、精细化的生产方式的基础在于物联网。

2016年7月,软银公司斥资243亿英镑收购微芯片巨头ARM公司。软银总裁孙正义认为物联网将会引领下一轮技术爆炸。2018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会超过移动设备;2021年,全球将拥有18亿台PC、86亿台移动设备、157亿台物联网设备;2035年,数据量将会增长2400倍,从1EB增长到2.3ZB;在未来20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会超过1万亿台。孙正义指出:“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正如同眼睛与大脑配合使生物得到进化的关系。物联网爆发即将来临。”

物联网让人与万物接入同一张网络,让人与机器随时互动,人的一切可以数据化的行为、反应,都会引起机器和生产线的波动,各种数据在云端交汇,大量计算通过云服务器完成,再通过产品与服务反馈于人,循环上升,从而把人的多样性与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彼此催生,共同进化。

《奇点临近》的作者雷蒙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正处于物联网引领的工业革命时代。3D打印技术是2020年前创新型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技术。到2020年,我们的衣服都可能被开源设计,可以直接从云端免费下载。3D打印技术的发展前景目前尚不明朗,不过库兹韦尔的话呼应了前面说的新工业范式对多样化需求的满足。除此之外,从食物到音乐,都可以通过物联网精细化生产,云计算是其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