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国智造与文明升级(第2/7页)

三次技术浪潮冲击下的第一制造大国

焦虑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在20世纪90年代末,业界就开始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如今冰箱都能制冷,彩电都有影儿,PC都能定制,ERP谁都不太懂。”几句话言简意赅。前两句反映了工业化的困境。家电是中国制造的标志性产业,先后经历消费和产能的井喷。企业在早期都曾被质量问题困扰。少数企业致力于提升技术和管理,脱颖而出。当“制冷”和“有影儿”这样标准化的功能需求趋于饱和,质量过硬意味着生命周期长、替换率低,市场也就陷入停滞。

PC虽然都能定制,但仅限于CPU主频、内存、硬盘容量等性能,这由传统PC模块化的结构所决定,是一种相当初级的定制。与后来的智能手机支持应用、内容定制,支持数据生产、分享和反馈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未来的人工智能终端,其开放性又将远超智能手机。

ERP曾经被视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如今也已看见衰落的景象。尽管ERP的模板开发相当于对大量企业的数据进行了人工的深度学习,找出基本模式,还可以针对每个用户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集中开发的模式,弹性不足,部署周期长,和业务有脱节,这是造成“谁都不太懂”的根源。ERP跟不上近年商业环境的变化,逐渐被云计算所替代。云计算不只是一种技术,同时也代表一种理念。对应着云(分布式)计算,企业也要从传统的集中管理转变为分布式管理。

在宏观层面,制造业正在边缘化。约翰·奈斯比在1982年写下《大趋势》,其中指出:“日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领导国……日本是第一,但只是一项衰退的赛事的新任世界冠军。”奈斯比认为日本也受到一些新兴市场的挑战,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进入他的视野。20年后,中国成为工业化竞赛中最新、也可能是最后一任世界冠军。

就在三百多年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在田里耕作。没有人能想象得到,很快人们将涌入城市和工厂。今天的美国,农民数量已经不足劳动人口的1%。一百多年前,相似的一幕在更高层次上演,人们开始涌入写字楼。七十多年前,美国办公室白领数量超过了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二十多年前,美国企业界大量裁撤白领岗位,很多人主动离开了朝九晚五的办公室。传统产业的组织模式正在发生巨变。

人们常说,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阳关三叠的长周期也正在中国发生,区别在于时间大为压缩。三十多年前,中国大部分人口还在田里耕作。二十多年前,中国才开始形成白领阶层。最近几年,白领群体的职业前景达到某种瓶颈。

这是新的不平衡规律。时间压缩更突出的表现是,在美国按时间展开的进程,在中国是同时发生并按空间展开。在互联网创业大规模展开的同时,大批的新工厂和新办公室投入运营,招募了大批农民工、蓝领和白领。这种情况造成的局面错综复杂、波澜壮阔,处理起来更考验举国上下的智慧。

另一位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在2001年的中国之行中评价:中国包含三个世界,第一次浪潮覆盖大约9亿农民,第二次浪潮覆盖大约3亿市民,而第三次浪潮,据托夫勒当时获得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后来重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据,只有1000万人。中国的发展主题就是改变三次浪潮人口之间的关系。

今天,人口格局已经大为改变。国家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7.3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人。

第三次浪潮吸纳了大量就业,但和第二次浪潮的边界是模糊的。互联网产业本身就同时包括本属三个浪潮的世界,以百度外卖为例,公司拥有大量外卖配送员,相当于传统蓝领;其次是运维人员,相当于传统白领;还有一个小而精的技术部门,包括人工智能团队,相当于顶层。就公司内部来说,管理文化差异如此悬殊的三个员工群体,是个不小的挑战。从外部来说,这正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特点,需要勉力平衡这种反差与混合。

中国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二次浪潮的跃迁过程,在2010年前后已经迈过“刘易斯拐点”。[1]

中国的部分低端制造业已经转移至越南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印度也雄心勃勃地计划“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莫迪政府于2014年9月向全世界发布印度制造新政,包括提供一站式服务,改革劳动法和税收,简化审批程序,以吸引各国在印度投资设厂,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印度的多时空混合特质比中国更严重,英语理工精英与落后种姓制度比肩继踵,能否成为中国制造的有力对手,尚需拭目以待。

另外,欧美等老牌制造业强国也在努力,希望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得到官产学各界广泛认同。工业4.0已经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工业竞赛。工业4.0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能化,在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合作伙伴,实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

美国正在试图逆转战后去工业化的趋势,让部分工厂回流本土。作为大国,局势错综复杂,存在各种力量博弈,如特斯拉这样的无人汽车工厂无助于就业,美国中下层人均收入缩减,很多回流的工厂没有回到铁锈地带[2],而是部署在人力成本更低的南部等。新总统特朗普连续在推特上炮轰丰田、通用和福特,威胁它们把汽车工厂搬回美国,更加凸显了某种时空错乱的怪异特性。但无论如何,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行动势必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压力。

美国制造业提出的主要创新亮点在于3D打印。虽然一度以黑科技的面目出现,但3D打印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是反映了制造业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趋势,最终反映了客户需求个性化、自组织化的趋势。

图5-1 特朗普在推特上炮轰汽车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