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遇见智能时代的你(第3/6页)

为了下一代付出多少都愿意的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常感到焦灼。在很多父母眼中,好学校就等同于好教育。但是满眼盯着师资、升学率的家长,是否意识到“好学校”的标准在智能时代将会发生改变?

人工智能正在接入学校的“教”“学”“管”等各个环节。

互联网与AR技术可以让师生跨时空互动。教学场景超越了传统课堂。在虚拟空间和在线教育里,学生更平等,时间调度更灵活。学生可以在课前更好地预习,更方便地分组学习,老师也可以更灵活地调整进度和因材施教。

智能教育系统可以自动记录每个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或者进度缓慢的环节,再据此向学生匹配专项辅导资源。学生学过的教程、做过的作业、阅读过的材料不仅存放在他的个人资料空间里,而且变成丰富的标签,描述出学生的学习曲线和风格。机器秘书可以根据标签向学生和老师精准推送教学建议和资源,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有学生的学习记录和反馈被人工智能综合起来,互相参照、优化、聚合与分发,在个性化的同时彼此激发,提升总体水平,彻底升级“教学相长”的含义。

老师是学校里最辛苦的人。智能系统将会极大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把精力从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用于个性化的创新教学。比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人工智能系统在经过海量数据的训练之后,可以秒批作业,不只是英文作文,甚至能批改汉语作文。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系统则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英语并矫正口语。除了作业,试卷批改也已经投入应用。

人工智能系统批改作业具有深层次教育影响。对学生来说,教育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具有规律,在学习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遗忘最快,之后趋于平稳。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帮助教师更快给学生反馈,以免学生因为等待而懈怠。

图10-4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减轻负担,还可以通过作业数据统揽全局,把握方向,真正成为一位教育指挥家和艺术家。

机器人已经在尝试参加高考。这并不是说真要送一个机器人去上大学,而是训练出能够完美应对考试的机器人,再反过来培育考生。如今,高考填报志愿也可以让度秘来帮忙了。很多普通家庭因为缺乏对高校的了解,往往不知道选择什么学校。度秘不仅可以查询分数,还可以根据往年报考的大数据状况、学生评价数据等提供报考建议。

人工智能应用在全世界不平衡地发展着,大胆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学校还是少数,但步伐很快。据统计,全国重点中学里已经有近半学校采用了智能教育系统,活跃用户过半,教学效率提升20%以上。未来所有学校可能都需要一位人工智能“老师”,正如所有企业都需要一位首席人工智能官。落后者将无力进入智能时代的前列。所以,为择校绞尽脑汁的家长,不妨也放眼未来,从人工智能的指标上去做出选择。

现在市面上儿童教育类机器人产品已经非常多。有的可以为儿童讲故事,有的可以与儿童交流英语,有的还可以选择角度给儿童拍照发送给家人,有的甚至可以带领儿童阅读纸质图书。它们外形、大小各异,接入的智能流技术也各不相同。

选学校、挑玩具的背后,是父母的思维方式在新时代需要主动改变。

想象一下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数字鸿沟会不会也变成代沟的一部分?就如同成长于“互联网思维”之下的80后、90后与自己父母之间的代沟一样。

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接受比我们想象得更快。越来越多的小学开设了编程课程,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智能手机。游戏、网络中也充斥着各种智能技术的身影。

美国电视台做过一个针对10多岁孩子的采访,发现很多美国儿童不清楚Windows这种操作系统怎么使用,但操作智能手机却十分熟练。微软如今这么重视人工智能,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全公司的重要战略,投入巨大资源研发微软小冰,新一代用户思维转变所带来的危机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百度也被新生代的变化所触动。度秘的负责人景鲲则如此描述将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百度做人工智能,做度秘,我们自己发现并不是在教用户怎么用,反而是顺着用户来引导我们做产品。而孩子在表达自己需求这一点上又是最无所顾忌、最没有束缚的。孩子的要求天马行空,但是他们在心智和身体上还有很大不足,大多数时候需要大人来帮他们完成目标,所以他们的需求一直是受限制的。而人工智能则只需要一句话、一个简单操作就能理解他们的需求,这可以降低他们达成目标的门槛,释放他们的需要。所以当他们发现了永远不会厌烦提问的语音对话系统时,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用这种新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人工智能如同普罗米修斯带来的礼物,既可能是启蒙的火种,也可能是伤人的烈焰,只有掌握它,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建设的是新生活的高速列车,要努力搭载更多的人,而不是修建电影《2012》里的方舟,只允许少数人享有。当人工智能在技术上超维进化,我们希望数字鸿沟也能够被缩小。人工智能必须是开放的,根植于网络空间,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隔阂,让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或多或少地接入智能流。

智能社会还有更多机遇与挑战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下一代。当他们走出学校,寻找工作岗位,面临的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当机器人开始大规模接手人类的简单机械工作,新人类又如何驾驭新的未来?

工作着是美丽的,智能时代更是如此

走出象牙塔求职是又一个新的人生门槛。毕业生最害怕的不是低工资,不是辛苦,甚至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一无所用。人工智能带来了新工具,就如同工业革命把农民手中的工具从锄头变成纺织机,智能时代同样呼唤着新技能和新思维。面对未来,许多早已步入职场的资深人士都难免会不安:我能适应智能时代的工作吗?

谋生的焦虑缠绕着每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中国互联网上曾出现过一款火爆的游戏《北京浮生记》。游戏要求玩家扮演一位背井离乡来到北京谋生的北漂,目标是要在40天内赚到足够偿还自己债务的金额。这个仅有700多KB、界面简陋的小游戏,能在当时大受欢迎,和它充满着“北漂”元素是分不开的。游戏制作者本人就是个彻底的北漂,在1992年揣着200块钱只身来到北京求学闯荡。游戏里面充斥着各种幽默但又真实的北京特色,在那个没有雾霾只有风沙的年代,引发无数只身在大城市拼搏的青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