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第4/5页)

他们穿过街道去格林公园,希望能尽量接近王宫。一个年轻男子冲着米尔德里德微笑,她回以微笑,他伸出胳膊搂着她,亲吻她。她也报以热情的回吻。

“你似乎很喜欢这样。”那男孩走远后,艾瑟尔有点儿羡慕地说。

“是啊,”米尔德里德说,“要是他请我吮他那个的话,我也愿意。”

“我不会跟比利说这个的。”艾瑟尔哈哈大笑起来。

“比利不傻,他知道我什么样儿。”

他们绕开人群,来到一条名叫“宪法山”的大街上。这里没那么拥挤了,但他们是在白金汉宫的侧面,所以如果国王出来到阳台上的话,他们也没法看见。艾瑟尔正不知下一步往哪儿走,便看见一队骑警沿街开了过来,迫使人们匆匆让开道路。

他们后面是一辆敞篷马车,国王和王后正坐在车上微笑着向人们挥手。艾瑟尔一下子就认出了他们,五年前他们到访阿伯罗温的情景一下子清晰地闪现在眼前。马车徐徐向她这边驶来,让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国王的胡子是灰色的,她记得他来泰-格温那会儿,他的胡子还是黑黑的。他看上去有些疲惫,却很兴奋。旁边的王后打着一把雨伞遮住了她的帽子。她那闻名遐迩的高胸脯似乎比以前更加丰满了。

“快看,劳埃德!”艾瑟尔说,“这是国王!”

马车离艾瑟尔和米尔德里德站的地方已咫尺之遥。

劳埃德叫了一声:“你好,国王!”

国王听到后笑了。“你好,年轻人。”他说,然后马车便走远了。

格雷戈里坐在装甲列车的餐车里,看着桌子的另一头。坐在对面的是革命战争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事务人民委员。这意味着他是红军的指挥。他的名字叫列夫・达维多维奇・布朗斯坦,但像大多数革命领导者一样,他用的是化名,人们都知道他是莱昂・托洛茨基。几天前他刚过了三十九岁生日,俄国的命运现在掌握在他的手中。

革命已经整整一岁了,格雷戈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担心。冬宫的风暴像是某种结局,但实际上它只是一场斗争的开始。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充满敌意。今天的停战意味着他们现在可以把全部注意力用在摧毁革命上。只有红军能够阻止他们。

很多战士不喜欢托洛茨基,他们认为他不仅是贵族,还是个犹太人。在俄国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但士兵们头脑简单,想法不合逻辑。托洛茨基不是贵族,不过他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农民,托洛茨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专横跋扈的作风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十分愚蠢地带着自己的厨师旅行,给他的随从穿新靴子,戴金纽扣。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老一些。乱蓬蓬的卷发依然是黑的,但脸上已经因操劳留下了不少皱纹。

他跟军队一道造就了不少奇迹。

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赤卫军一到了战场上就不顶用了。他们酗酒,无视纪律。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采取何种战术的做法显然行不通,甚至还不如听命于那些半吊子贵族。赤卫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上败给了反革命武装,后者开始打出了白卫军的称号。

托洛茨基必须顶着反对声重新征兵。他吸引了大批前沙皇军官,将他们称为“专家”,把他们安置在原来的职位上。他还恢复了对逃兵的死刑惩罚。格雷戈里不喜欢这些措施,但他认为很有必要。这些总比反革命要好。

将军队维系在一起的核心力量是一群布尔什维克党员。他们谨慎小心地渗入到各个单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有些人是普通士兵,有些则控制着指挥权。还有些跟格雷戈里一样,是政治委员,与军事指挥官一道工作,向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他们告诫士兵,他们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而斗争,以此保持士气。当军队受命无情而残酷地从极度贫穷的农民家里征用粮食和马匹时,布尔什维克就会向战士们解释这是为了更大的善。他们提早向上汇报军中的不满传言,以便在传播开之前将其粉碎。

但这些措施够不够呢?

格雷戈里和托洛茨基两人正弯腰看着地图。托洛茨基指着俄国和波斯之间的高加索地区:“土耳其人仍然掌握着里海的控制权,德国人在帮助他们。”

“对油田是个威胁。”格雷戈里嘀咕道。

“邓尼金在乌克兰势力很强。”数千名贵族、军官和资产阶级逃离革命,来到了新切尔卡斯克,他们在叛徒邓尼金将军的带领下形成了一股反革命势力。

“就是所谓的‘志愿军’。”格雷戈里说。

“是的。”托洛茨基的手指移到俄国北部,“英国在摩尔曼斯克驻有一支海军中队。‘天使号’上有美国的三个步兵营。他们几乎从所有国家补编队伍,加拿大、中国、波兰、意大利、塞尔维亚……入编的国家太多,算没入编的可能更快点。”

“然后还有西伯利亚。”

托洛茨基点点头。

“日本人和美国人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拥有驻军。捷克人控制了大部分跨西伯利亚铁路。英国人和加拿大人在鄂木斯克,支持所谓的全俄临时政府。”

这些情况格雷戈里大多早就知道,但以前他并没有把一切统一起来看待。“我们被包围了!”他说。

“没错。而现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已经达成和平,他们会腾出数百万的军队。”

格雷戈里寻求着一线希望:“不过另一方面,过去半年里我们已经把红军的规模从三十万壮大到一百万。”

“我知道。”这一提醒并没有让托洛茨基高兴起来,“但这根本不够。”

德国正在一场变革之中,在沃尔特看来,这跟一年前发生的俄国革命一样可怕。

它开始于一场兵变。海军军官下令在基尔的舰队出海,对英国人执行自杀式的攻击任务,但水兵们知道正在进行停战谈判,因而拒不执行。沃尔特跟父亲争论起来,他指出这些军官是在违反德皇的意志,他们才是叛乱分子,相反水兵们则表现忠诚。这种论断让奥托暴跳如雷,差点背过气去。

政府试图压制水兵兵变,基尔市由一个俄国苏维埃式的工人和士兵组成的委员会接管。两天后,汉堡、不来梅和库克斯港均被苏维埃控制。前天,德皇宣布退位。

沃尔特非常害怕。他所期望的是民主,而不是革命。但在皇帝退位当天,成千上万的柏林工人走上街头游行,挥舞着红旗,极左分子卡尔・李卜克内西宣布德国为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沃尔特不知这一切将要如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