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同样的梦的人们(第2/6页)

关于原住民印第安人是在何等恶劣的环境下被奴役的,这一点可以从其人口的锐减推断。西班牙人征服这里时,住在恰帕斯的印第安人数量约三十五万人,而在1600年竟减为九万五千人。西班牙人从旧大陆带来的传染病固然是原住民人口减少的一大原因,尽管如此,也减得太过份了。从中不难看出印第安人是怎样被当作“消耗品”对待的。

作为印第安人的朋友站起来说话的,是以巴尔特罗梅·德拉斯卡萨斯为首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们保护印第安人,向西班牙本国强调印第安人的悲惨处境,终于促使奴隶制度的废除得以实现。这是1550年的事。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由于名字长,往往略称德拉斯卡萨斯)便起因于他的名字。

问题是,虽然奴隶制度废除了,但印第安人所处的实质性隶属状态并没有出现多大变化,致使他们定期举行叛乱。1712年,一位采尔塔尔族少女做了一个梦,圣母马利亚出现在她的梦中,告诉她说只要拿起武器反抗西班牙人,就会给印第安人带来希望。于是他们拿起了武器,随即遭到了残酷镇压。1869年,佐齐尔族村庄出现了名叫“皮埃德拉斯·阿布兰泰斯(会说话的石)”的三块奇石,深受当地人尊崇。不久,奇石——那是“黑曜石”,看上去会说话——向人们说:举行叛乱,收回自己的土地!结果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但同样被军队镇压下去,其间有数量极多的印第安人惨遭杀害。

即使现在,那样的紧张状态也绝未消除。恰帕斯州近一半的土地为相当于人口百分之一的梅斯提索人地主阶级所有。他们控制着经济、政治和警察,有的甚至拥有私家军队。印第安人活动家掀起的土地返还运动被他们以强大的力量扑灭了。大赦国际公布说,迄今已有二十名佐齐尔族活动家遭到暗杀。

我之所以就这个州的历史写了这么多,是因为若不了解这样的历史过程,便几乎不可能在旅行当中理解那里的情况。恰帕斯是被历史践踏的、被以武力侵占的地方。那里是贫困的,充满矛盾和悲伤。只要踏入一步,旅行者即可清楚目睹。其贫困或许不能称之为压倒性的,但也相当严重。据说恰帕斯还有一多半人口过着没有电气的生活。恰帕斯不是没有发电站,河流上也有像样的大水坝。但是发电站发出的电大多送往其他州,而把恰帕斯人生活的地方丢在一边。不妨说,人种间根深蒂固的对立、财富的绝对不均这两个困扰墨西哥的大问题在这里以最显著的形式表现出来。

可是这方土地好像有一种东西超越了如此严重的问题而震颤人的心灵。悲伤中有美丽,炽烈中有平静,贫穷中有某种心情。这么写起来好像措辞有些奇妙,但实际去那里呼吸一下当地的空气,可能就会明白我所写的。这次旅行转了墨西哥各种各样的地方,但没有哪里给我的印象比恰帕斯更强烈。其结果,我们在此停留的时间超过了最初的安排。

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是一座沉静而美丽的城市,海拔二千米以上,夏天也很凉爽,要穿外衣。温润的空气中,有着涂漂亮颜色的房舍的街道伸向远处,依然保留着殖民地时代的华丽。无论拍摄哪里,其情调都可直接成为一幅明信片。说起墨西哥的城市,几乎所有外墙都整块是花花绿绿的广告板,但这里不同。大概有什么规定吧。

瓦哈卡地方虽也十分漂亮,但由于至今仍实际上承担着州首府的职责,故而车多、人多、空气差,没办法安安静静散步。感觉好的安静地段惟独限制车辆驶入的索卡罗(中央广场)一角。相比之下,德拉斯卡萨斯从来就不是州的首府,现世职责已经放弃,只是作为历史城市隐居式地悄然存续下来,所以感觉上恰如飞驒[1]的高山,许多东西都保存着往昔面貌,和古都这一称呼十分相称。顺便说一句,恰帕斯州现在的首府是名叫图斯特拉古铁雷斯的大城市,因日程关系我们无奈地住在了那里,但如果可能,真想争分夺秒逃出来,说热闹也好什么也好,反正就是人多,又脏又吵。想必乱糟糟的现实因素都一股脑儿投在了这里,于是安安静静漂漂亮亮的德拉斯卡萨斯另存了下来。京都也最好把政治和经济功能在某个阶段迁往别处,不过这话现在再说也没什么用了。

总之,德拉斯卡萨斯是让人觉得多住几天也无妨的少数墨西哥城市之一。以我个人印象来说,墨西哥城市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嘈杂的城市”和“凄凉的城市”,几乎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但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是个例外,既不嘈杂又不凄凉。人口大约五万,规模正适宜居住。散步散不够,够品位的餐馆和咖啡馆也有。若在这里住上一个月,好像可以心情愉快地写出小说,我觉得。

来这里的人最先觉察到的,恐怕是印第安人的数量之多。当然,就人数而言瓦哈卡也不少,但这里的印第安人同瓦哈卡见到的衣着普通的“现代化”印第安人不一样,至今全都身穿一如从前的民族服装,保持着被西班牙人征服之前的风习。服装颜色每个部族各有不同,哪一种都非常艳丽,用的是自然布料,且以传统自然染料染成,所以即使远看也有一种韵味,让人心怀释然。身着如此粉红色深蓝色黑色红色等五颜六色服装的印第安人在同样涂得五颜六色的街道上足不出声地——因为他们大多光脚——静悄悄往来穿行,光景煞是好看,给人的感觉好像在说事情本来就应这个样子。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时分的情景,确有一种什么在抚慰人的心。

这些印第安人大部分不住在城区。他们住在德拉斯卡萨斯近郊各处的共同体即村落里面,一大早乘大巴或步行进城。卡车拉着二十几个印第安人早接晚送的情景也常可见到,至于是谁组织那类卡车则不大清楚。反正他们每天早上来德拉斯卡萨斯“上班”。住在德拉斯卡萨斯城里的印第安人,大多情况下是出于某种原由——一般是宗教性对立——被赶出共同体的人们。印第安人都是为了卖什么东西才集中进城的。妇女和儿童们背着自己做的工艺品和衣服赶来,男人们来卖蔬菜、水果和其他种种工艺品。街上到处是热闹的市场,这点也同飞驒高山的感觉有些相似。

卖东西的大半是妇女和儿童。在广场和教堂前的市场里有自己摊位的人,坐在那里摆开物品一直卖到傍晚,没有摊位的印第安人妇女和儿童一整天满城里走来走去,看见游客模样的人就凑上去说“喏,买这个”。一般说来,她们开的价钱比市价多少便宜一点儿,但讨价还价要花不少时间。一到傍晚,她们就收起东西各回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