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琐记(第2/2页)

二栓爹感到睁眼瞎的苦处,就把二栓送进学校来读书了。

我十岁那一年,父亲鼓励我给自己家里写对联,并且多买了五张大红纸,准备我写坏了时重写。于是,我就大胆地写起来了,经过老师的鉴定,得到了认可!

这好像是个什么大喜讯似的传开去了,东邻西舍的那些叔叔伯伯婶婶大娘们,立即叫我给他们写对联。我自知字写得很蹩脚。可是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们并不欣赏书法的优劣。在他们眼里,我除了那团墨比较小以外,其他并不比老先生们差。我的字虽然写得不好,但却有着五大优点:第一,不要笔墨费——报酬;第二,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没有架子;第三,随到随写,立等可取;第四,帮助张贴,不会出错;第五,还能耐心地向那些大婶大娘们解释对联的内容,使她们听了心满意足喜笑颜开。

比如说,我家对门的二大娘家是绝户,两个老人相依为命,平时信神敬佛,为人善良。我就给他们的门上写了: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尽管老人家未必有福有寿,但总是表示了他们的希望,这副一听就懂的对联,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欣慰。二大娘有几次叫我到她家去,指着门上的对联要我念给她听。经过两个月之后,我把这对联上的字的顺序颠倒起来,年逾五十的二大娘,竟然一字不差地认了出来,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二大娘!你也认得字了!”当我看到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的笑容时,心里也充满着香甜。

但是,从文学的观点来说,我是喜欢这样的对联的:

一弯流水斜阳外

几缕炊烟老屋中

这是我十分熟悉的农村黄昏时的景象,可是,我的那些长辈们,谁能喜欢这样的对联呢?一弯流水只能使他们行路不便,几缕炊烟,只能使他们咳呛不止,有什么值得贴在大门上的呢?还有我所喜欢的另一副: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那些长辈们既没有多大兴致去欣赏杏花,更没有兴致去品味芳草,于是我猜出他们要写什么样的对联来了。在第三年写对联时,我就有一定的针对性了。

向阳门第春长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这是所有人家都喜欢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就像是对这个家庭品德的鉴定——肯定他们是积善人家;也像是对这家人家命运的预言——年年庆贺富裕有余。他们有的就像点戏似的直接要我写这副对联,还有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你给我写一副‘梅花开五福,竹叶报三多’吧!”

我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这是一副很富有象征性的对联,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就是富、禄、寿、康、宁),竹叶三片象征三多(多福多寿多子)。这是旧俗,反映了农民重男轻女的思想,拿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当然另作别论了。

在我自己家里,写什么对联全由我自己做主。于是我就写我最喜爱的对联,在我的记忆里,我最喜爱的一副是:

风摇竹影有声画

雨打梅花无字诗

对这种对联,我是百看不厌的,常常站在门前盯视着它,品味很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是惊叹对联作者的独具匠心,给人一种绝妙的意境。“有声画”、“无字诗”的形容不仅奇特,而且贴切传神。虽然我面前并无竹影、梅花,但我完全能体味到这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美妙的境界。望见院子里的枣树,在北风中摇动呼啸,天空中飞卷着灰白色的乱云,那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吗?又想到,窗外那满树桃花,在绵绵春雨中飘零,不就是一首无字的诗吗……

这样,经过了不懂、学习、书写、解释几个阶段,我对春联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而后我就开始收集了。在春节期间我不仅跑遍全村去看对联,跟随大人走亲戚,也成了我收集对联的好机会了。我常常踏遍大街小巷,去抄录我所喜欢的对联,每逢见到一副新奇深奥的对联,便如获珍宝。即使不懂,也要抄录下来,比如有这样一副:

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窦桂树

家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

我并不知道谢草、郑兰、窦桂树出自何典故,但我还是喜爱它,因为我知道其中蕴藏着很多知识。

值得惋惜的是,我抄录的那些对联,在一次日本鬼子的扫荡中丢失了,因为我太喜欢,所以还是记得一些。

对联,它不仅是一种喜庆的表示和良好的祝愿,而且也是有力的宣传工具。我们村东,有一个孟家村,那里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边缘区,他们家家户户都贴了抗日救国的对联:

磨利刀斧杀倭寇

拿起枪杆保江山

日本鬼子扫荡时,一定要追查出这个写对联的人来,群众舍命掩护写对联的教师,但写对联的教师不忍心群众受害,便挺身而出,被敌人抓进据点里,我们县大队又设法把这位教师营救了出来……这已经不是本文要说的内容了。

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对我后来成为文学爱好者,由对文学爱好而又成为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应该说是大有关系的!

图 贺友直

(原载198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