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1](第3/3页)

拉比是焦虑攻击;柯尔斯滕是回避退缩。他们极其互相需要,同时却又害怕让对方知道自己需求的迫切。两人都没有好好体味伤害,并真正地去认识它、感受它,或向施加伤害的一方说明白。只有具备强大的自信,才能对冒犯他们的人保持信念,但这种自信尚不为他们所具备。他们需要充分信任对方,才能明白他们并不是真的“生气”或“冷漠”,相反,那是一种更本质、更感人、更值得帮助的感情:受伤。他们无法给予彼此那份最浪漫而必要的礼物——解读他们自身脆弱的指南书。2017-6-202017-6-202017-6-202017-6-20哈赞和谢弗设计的问卷[6](一九八七年)被广泛用于测试依恋风格。为了明确自己的风格,测试者需要在以下三种情形中选择自己最接近的一种:

1.“我想要亲密的关系,但我发现,人们经常莫名其妙地令人失望或刻薄。我担心跟别人太亲密,会让自己受伤。我不在乎独处。”(回避型依恋)

2.“我想跟别人亲密相处,但经常发现他们并不愿意如我希望的那样亲密。我担心我在乎别人,别人却不当我一回事。这让我感到十分不安和恼怒。”(焦虑型依恋)

3.“对我来说,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不是难事。我依赖别人,别人依赖我,这让我感到很舒适。我不怕独处,或不被人接受。”(安全型依恋)

这些分类本身确实缺少魅力。它打击着我们的自尊,迫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作家用八百页纸去努力描述的角色,有着细微的个性,自己的人格类型不过是心理学教材里的几个段落就能轻松界定的。回避焦虑并非是爱情故事的典型用语,但如果浪漫可以表示“有利于爱的进程”,那么它们也许就是柯尔斯滕和拉比偶然发现的最浪漫的词汇,因为这两个词能让他们认识到在婚姻生活的每一天,是什么人格类型在发挥破坏性作用。

他们开始欣赏奇怪而特殊的外交式辞令,它使一种全新的交谈成为可能;他们有了一个避难所,在一位裁判仁慈的注视下,每周都可以坦述自己或怒或悲。裁判会适时遏制另一方的反应,以确保实现必要的理解,也许还有同情。几千年文明发展踌躇不前的脚步,终于抵达一个可以讨论问题的平台,两人不能起身、愤怒离席或咒骂,而是认真交流对于桌子摆放、派对言辞或度假安排这些事情,一方在如何伤害着另一方。柯尔斯滕和拉比得出结论,从某些方面看,心理治疗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

在费尔贝恩太太的见证下,他们的对话开始映射出彼此在家中的交流方式。他们开始内化治疗师那亲切而睿智的声音。“乔安娜(他们以前从不当她的面这么称呼)会怎么说?”已经成为两人之间惯常的幽默问话,就如天主教徒曾经努力模仿耶稣对审判的回应。

“如果你继续生我的气,我就要逃避了。”柯尔斯滕会如此告诫拉比的对峙。

他们仍然对心理治疗抱以嘲笑,但不再提起其费用之昂贵。

因此,遗憾的是,心理咨询提供的见解为更广泛的文化所忽视。在一个执着地把爱视作一种本能、一种无法检视的感觉的世界,他们的对话犹如关于成熟的小实验。费尔贝恩太太的诊室隐没在一些出租房屋中,似乎象征着她职业的边缘化。她赞成一句真理——现在,它也为拉比和柯尔斯滕所接受,但他们也知道,不幸的是,这句话容易淹没在生活的嘈杂中:爱,不是一腔热忱,而是一种技能。


[1]依恋理论是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最著名的理论。“依恋”是一种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2]英国苏格兰前行政区。

[3]作者安娜·弗洛伊德,奥地利出生的英国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法创始人及该领域中杰出的临床工作者之一。其父亲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36年她发表了《自我与防御机制》,扩展和深化了防御机制的概念与功能,为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作者唐纳德·温尼科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是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较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

[5]作者约翰·鲍尔比,英国心理学家,杰出的儿童精神病学家。他将心理分析、认知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统合在一起,纠正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童年经历的过分强调和对真正创伤的忽视。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6]辛迪·哈赞和菲利普·谢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发展学家和依恋理论学者。该问卷是辛迪·哈赞和菲利普·谢弗在一九八七年设计的一份“感情测试”,刊登在《落基山新闻报》上,邀请读者从三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每个选项对应着一种依恋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