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思想和艺术(第4/4页)

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且运用客观的白描手法和主观的抒情独白相结合的方法,去表现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使得《人到中年》的人物和人物关系的描写,虽不以离奇曲折见长,却能以精确细腻取胜。回避夸张,追求自然,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正因为这样,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就带有更大的普遍性,更引人深思。当作品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把尖锐的社会问题提到读者面前的时候,也就具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使你不能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的洞幽烛微的能力。

《人到中年》注意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注意本质真实与细节真实的统一。从这个角度说,它运用的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又有所突破。它较为明显地吸收了某些意识流的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给人一种新颖之感。

而这种吸收,完全是从内容出发,服从内容的需要的。

由于作品所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因此,虽然总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但也不宜像一般中篇小说那样,按时间顺序正面展开情节描写,那样容易造成拖沓与平淡。这就决定了它需要采用类似短篇小说一样的剪材方式,截取一个比较短的生活片断来写。而这样的剪材方式,就必然为作品带来比较繁重的插叙任务,从而使吸收某些意识流的手法成为必要的、可能的、自然的。比如作品开头,主人公躺在病床上,行动中止,思绪不息,这就自然而然地为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打开了通道。而借助主人公在病床上的意识的流动,作品交代了主人公在“断裂”之前的一系列活动,客观上就起了插叙的作用。《人到中年》把主观意识的流动与客观事件的进展,交叉结合了起来,既错综复杂,又脉络清楚。

同时,这种吸收也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有所改革、发展、创造的。意识流小说不注意从外部描写人物性格,《人到中年》却是十分注意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意识流小说着意刻画人物隐蔽、复杂的潜意识,《人到中年》中人物的回忆、联想,大部分是起一种插叙的作用。意识流小说时空跳跃很大,使人眼花缭乱,有割裂整体生活之感,《人到中年》虽然也采用了时序颠倒、互相渗透的写法,但却十分注意过渡和照应,使整个作品有条不紊,浑然一体。而且,即使在描写人物的主观意识的时候,也没有夸张和变形,没有让环境、气氛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没有追求象征意义,而是严格按照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进行细致的刻画。比如作品开头:

仿佛是星儿在太空中闪烁,仿佛是船儿在水面上摇荡。眼科大夫陆文婷仰卧在病床上,不知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她想喊,喊不出声来。她想看,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眼前有无数的光环,忽暗忽明,变幻无常。只觉得身子被一片浮云托起,时沉时浮,飘游不定。

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亡的门前?

她记得,好像她刚来上班,刚进手术室,刚换上手术衣,刚走到洗手池边。对,她的好友姜亚芬是主动要求给她当助手的。姜亚芬的出国申请被批准了,他们一家就要去加拿大,这是姜亚芬跟自己一起做最后的一次手术了。

这里写的是陆文婷在病床上的意识活动。作者不吝啬“仿佛”、“只觉得”、“她记得”、“好像”、“对”等等词语,有意安排了疑问句,这就使人物的意识活动,明显地带上了恍惚、犹疑、揣度等等特点,而这,正是符合一个垂危的病人在半昏迷状态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这样,《人到中年》虽然吸收了意识流手法,却能使其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谐交融,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应该说,在如何借鉴与创造,继承与革新这个重要的问题上,《人到中年》是从实践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的。

总之,深刻的思想开掘,成功的人物描写,和表现手法上的新的探索,使《人到中年》成为近年来大量涌现的中篇小说中的佼佼者。它是文艺界思想解放与艺术解放的一个胜利。

(原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