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6/9页)

1976年9月初,当我光着脚丫、弯着身、低着头捡着那些或硬硬的一筷子就能捡进瓢里面或费力地贴着地面将那些稀稀的“黄母脑子”鸡屎刮进瓢里面,转到学校后墙的时候,一阵阵琅琅的鲜嫩的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吸引了我。

“大家跟我读。”一个女老师说。

“刘文学沿着辣椒地猫着腰悄悄地向前走,走近了,竟然发现那胖胖的身子是恶霸地主王文学,他躬着腰高高地撅着硕大的屁股,两只手在快速地撕扯着辣椒。脚底下,一个大柳条筐子已经快满了。‘呔!王文学!你个坏蛋!偷生产队的辣椒。难怪生产队的辣椒一直在丢,原来是你这个坏蛋在偷!走!跟我到生产队去!’刘文学跑上去一把拽住王文学。‘呵呵呵呵,是你啊,小孩,吃糖,吃糖!……哎,你看那边是不是王爷爷来了。’趁刘文学回头的时候,王文学用他那罪恶的手恶狠狠地掐住了刘文学的脖子,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被恶霸地主害死了……”

“好,同学们读完了,再默写一遍。”

懵懵懂懂八年了,听过“龠龠”“苇”“百灵鸟”的婉转啾啾,听过“哨钱儿”“节柳”“赌了”“问应哇”不同声音的和谐,听过青蛙不急不慢的“呱呱呱呱”高山流水鼓瑟弹琴觅知音,听过秋虫唧唧蝈蝈唱曲,听过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的使狗河淙淙地流着,听过降媚山山谷刮过的呜呜的虎吼一样的雄壮的呐喊,听过大狸猫“正月里梅花开,花开人人爱,光棍有心采一枝,拿回家里没人戴”的哀声叹息……可我从没听过这么美妙动听悦耳的声音,这声音如醍醐灌顶,如春风从降媚山谷呜呜而来,涤荡着我心中的混沌、蒙昧和无知。

破瓢掉在地上,鸡屎全跌在地上和我光着的脚丫上,我浑然无知。我驻足倾听,长久不肯离去。

回到家里,那琅琅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环绕。父亲母亲只知道随着日落日出劳作让我们填饱肚子,好像忽视了我这个到了上学年龄应该上学的孩子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

“来顺、建军、建国、德顺……我们报名上学去吧?”我们六个孩子在玉米地里啃着偷来的半生不熟的西瓜,我提议说。

“走啊,我们去报名上学。”大家一致同意。

六个野孩子,趿拉着鞋子,破衣褴褛,来到了坐落在村中心的小学。

“老师,我们来报名上学。”我大胆地说。办公室里只有一个老师,以后我知道他名字叫高保水,教数学的。附近教室里仍然传来阵阵琅琅的一个女教师领着孩子诵读的声音。

“好啊,回家让你们父母给你们起个什么名字,再来报给我。”高保水老师说。

“老师,你给我起个吧,我家里不会起。”我说。

“你啊,你父亲不是李仕途吗……”高保水老师顿了顿,“好啊,你就叫李涵穹吧。”他随手在报名登记册上写下了我的名字。

“明天来上学好了,别忘了带五毛钱这学期的学费。”高保水补充说。

“叔,我今天报名上学了,老师要我准备个书包、石板和石笔,明天去上学了。”我对父亲说。母亲带着大哥、姐姐和二哥嫁给了父亲,我们统一喊父亲叫“叔”。

“报户口的时候,按家谱给你起了个名字叫李来云,现在老师给你起了这么个名字,你们兄弟排不起来了。”父亲说。

“那无所谓,就按老师给我起的吧,不就个名字吗?谁让你不早送我上学,整天让我干活。”我说。

“还有,上学时,你问一下老师,能不能减免学费?给你买了石板,没钱交学费了。”父亲说。

在我的记忆中,就这么简单的上学了,从此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

秋光明媚,早上的太阳透过老槐树撒下万缕金丝,时隐时现地映耀着深宅老院。父亲在我出生那一年栽种的楸树已长成锨把粗,枝叶繁茂,露珠闪耀。随着太阳冉冉升起,老梧桐树上吧嗒吧嗒地开始滴着露珠。我吃了两个煮地瓜,背上母亲几块花布拼凑缝制的书包,父亲村里代销点两毛钱买的一块石板和一包石笔,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去上学了。

“当!当!当!”两棵高大的杨树中间横绑了一根木头,上面悬挂着半截铁轨,就是学校的上课铃了。

“李涵穹,你的学费呢?”一个叫高保地的老师问我。

“老师,我家里没钱了。我叔还有两毛钱给我买了石板。”我怯怯地说。

“那算了,让你班主任申请减免吧。”高保地露出鄙夷的眼光,“哼,五毛钱也交不起。”自上小学起,我就记得有些老师也是欺贫爱富。我们姓李的大多集中在村的西南住,在村里是比较穷的一个群体。那时有几个姓高的老师从心底里瞧不起我们姓李的几个学生。

我是一颗螺丝钉,祖国哪儿需要我就往哪儿拧……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愿作革命的螺丝钉,立场坚定斗志强……

伴随着我的启蒙老师王学香教唱的儿歌,我慢慢地收敛了一个野孩子的野性,开始脱去蒙昧。不管怎么说,从我上学那天起,我学习就很认真,悟性也很强,当堂课都能掌握,甚至不等老师上下一课的时候,我已经提前看烂了。小学的时光,就是语文和数学反复交叉,学习也没什么压力,轻轻松松地学习,就像玩一样,没耽误课下重复着那些刨老鼠洞,上树摸鸟掏蛋,去生产队果园偷梨摸枣,扛着竿子到处转粘蝉的许许多多儿时的童趣。但是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考试结束,我把奖状一扔就去玩自己的,也没在乎过那东西。

父亲母亲命中结合就是劳累,只知道低头忙活,锄头镰刀大镢耙子是他们的画笔,降媚山使狗河是他们的画布,年年在上面创作未果的作品。即使这样,一年到头,也所剩无几。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没有父母的家长会,没有父母的辅导,没有父母学习的关心,可学习成绩却没有落下的时候,父母的这种不太约束的管理方式促使我从小就养成了自律的习惯。

邻居小女孩娜娜是和我一起上学的小伙伴,起了个学名叫王聚华。她爸是镇上的工人,在我们眼里那是吃国家商品粮的。每天她走到我家门口,亲昵地喊我一声,我便跑出来结伴而行,就这样我也重复了很多人所拥有的青梅竹马。我家没多少零吃,她兜里经常变着花样掏出些糖果。冬天有一次结伴上学,她从对襟花袄兜里掏出了一个双仁的熟花生,细细白白嫩嫩凝脂如葱白的手轻轻地放到我手上,我第一次那样近距离地接触她那玉手,第一次知道和女孩子接触害羞的滋味,她脸也有点绯红,因为小孩子经常笑我们是小两口玩过家家。我接过那带着余热和女孩身上特有余香的一个花生,看着她穿的那漂亮干净的花袄,低头瞅一眼我破烂的露着棉絮的带着一圈一圈出汗造成的满是黑兮兮的油渍的一个冬天都不换虱子里外爬满的灰色棉袄,我汗颜与其没法门当户对。剥开白白脆脆的外壳,先把一粒带着暗粉红色外衣的花生放进嘴里,慢慢地在嘴里搅拌着,品尝着那香喷喷的味道,一直到没有什么滋味再咽下去后才将另一粒放进嘴里,重复着第一粒的感觉。含着那花生跟着老师朗诵着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事,直到语文老师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才把那碎屑咽下去,回答问题完毕,狠狠地瞪了语文老师一眼,低头看到桌子上还有一片暗粉红色的花生外衣,我趁同桌不备,指头一蘸,舌头卷进去了。那粉红色花生外衣,竟使我想到了娜娜夏天被微风吹起的粉红色的小兜兜。多少年过去了,两粒花生竟成了我儿时最幸福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