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第2/5页)

——他想从随身空间取出慕鹤枪,突然意识到空间不随身了,只得仓促往回跑。

屋子里突然安静下来,妖氛鬼气一瞬间倾泄得干干净净。从窗纸透进来的阳光又重新变得明亮而温暖,被隔绝在外的人间声响也透了进来,墙外行人摊贩的脚步声,说话声,叫卖声……重回人间。

伏传回头看了一眼,书桌上的白玉镇纸已经被砸得四分五裂,再不复旧时可爱形状。

在镇纸的旁边,还有一块黑漆漆湿漉漉的石头,带着腥臭味。

“这是……”伏传从笔架上取了两支笔夹起那块石头,仔细看了几眼,“石头成精?”

“大师兄,这东西断尾求生,这里只是一缕幽念。咱们得找到它的本体才是。”伏传从坐榻上扯了一块引枕枕巾,把石头包起来擦了几遍,还是有一缕腐臭的腥味袅袅不绝。

他握着枕巾尽量放远一些,又回头问谢青鹤:“大师兄要看一看么?”

谢青鹤摇头:“是块河石。去河边转转吧。”

杏城的仙姑传说已经闹了十多年,早前也有外门弟子几次前来探察,伏传看出问题之后,整理好外门弟子几次来杏城的记录交谢青鹤过目,他二人对此前十多年发生的事都大略有数。

愚夫愚妇迷信各种传闻,中间又有人故意借鬼神之说谋利,才会把仙姑的故事越说越离奇。

前面客栈店小二讲述王姑娘与夏伙计私奔的故事时,曾提起王姑娘到河边祭拜仙姑,相传那里是安仙姑升仙之地。但是,按照寒江剑派外门调查的记录,“安仙姑”并未升仙,而是被人塞进猪笼沉入那片僻静的河道里淹死了。

谢青鹤要去看的地方,就是当初“安仙姑”,或者说,安小姐被淹死的僻静河道。

二人出门时,伏传看见吓晕过去的伙计:“大师兄,稍等等。这倒霉货大冬天趴在地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醒过来,万一冻坏了不得了。我给他搬里边去,那边好像有被子。”

谢青鹤点点头。

伏传便把这倒霉伙计背进里间搁在床铺上,又把床上叠着的粉色蝴蝶文被子扯过来替他盖好。

安置好伙计后,伏传转身要走,被床上悬挂的银勾挂了一下。他下意识地伸手扶稳,才发现那只银勾做工精美,勾尖上钝钝地蹲着一只吃萝卜的小兔子。

伏传的心蓦地涌起一股酸涩,让他想起了外门文书中整洁冰冷的几页记录。

他此前就看过文书,也和前来杏城调查此事的外门弟子面谈过,知道这位“安小姐”,“安氏”,民间所称的“安仙姑”。但是,一直到今天踏进这间小屋子,在她生前起居的屋内看过,见过她亲手所作的画,看见她充满少女气的被褥坐垫各种挂件摆设……

纸上的名字,谈话中的称呼,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小师弟?”谢青鹤提醒了一句。

伏传用手将银勾稳在空中,答应一声,与谢青鹤一起出门。

伙计先前把人都支开了,这会儿谢青鹤与伏传出门也没有撞见外人,沿着屋檐走到前边铺子,依旧没有别的客人,只有伙计的小徒弟蹲在火盆前烤火,云朝弯腰在谢青鹤用过的裁缝桌子上动作。

伏传好奇地看了一眼,发现云朝在做一件奇怪的小衣服。

“……主人。”云朝把那件小衣服塞进了包袱里。

那是在给阿寿做棉袄?伏传马上想起云朝睡前撸猫的蠢样子,刚刚略微抑郁的心情迅速晴朗,凑近把云朝塞进包袱的小衣服拿出来,发现针脚居然还挺匀称:“我算是发现了,使剑的人手都稳。”

但是,云朝不会收针。他把所有的线打结连成长长地一根,实在没办法收尾就打了个死结。

伏传取出针线,帮他把收尾的地方重新收拾了一遍:“这样才好看。”

云朝吃惊不已:“你也会缝线?”

“大师兄做过。”伏传看一遍就能记住,记住了就没什么执行上的问题了。

谢青鹤已经把凉透的茶喝了两口,还吃了半块店里的桃酥,说:“衣裳收一收,走吧。”

云朝和伏传经常搭伙干家务,店里小学徒赶忙过来铺上包袱皮,云朝将衣裳提起来,伏传顺手叠上,几件棉袍很快就收拾好。加上伏传与云朝身上都穿了一件,打包带走的衣裳越发少。

伏传挺关心谢青鹤:“大师兄衣裳来不及改,要么随意套一件吧?”

谢青鹤也不想被人围观,遂点头:“好。”

未曾改过的棉袍款式老旧,挂在一旁是伏传看都不想多看一眼的水平。

谢青鹤提过来往身上一套,挺拔的腰身,宽大的肩膀,直接把软塌塌的棉袍都支棱了起来——也没人能再分心去注意棉袍本身是什么款式模样,它只是谢青鹤翩翩风度之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伏传心情复杂。原来不是衣服太丑,是我还不够俊美,不能带飞它!

正在为“不匹配大师兄”的“丑颜”惴惴悻悻,伏传低头看了看身上的褚纱棉袍,想起衣服已经被大师兄改过了,简直是重新做了一件特别好看的夹袍!他又开心起来。

颜值不够,大师兄手艺来凑!我都配不起大师兄,世上还有谁配得起!

谢青鹤就套了件衣裳,也不大清楚小师弟心里想什么。

只知道伏传有了一瞬犹豫,但是,低头看了身上的鹤纹(?)一眼,小师弟又莫名开心起来,还要拉他的手一起出门——他还有个扣子没扣上,只好哄着伏传换一只手:“这边来。”

云朝扛起装着棉袍的两个大包袱,任劳任怨地跟在他俩身后,偶尔从怀里抓出一把松子嗑嗑。

出门不久,谢青鹤便找了一处无人的暗巷,把云朝扛着的大包袱塞进随身空间。挺大两包东西突然不见了也不好原样再回去,三人便□□走了一段,从另一条街绕道出城。

照着外门记录的位置沿河走了一段,很远就看见有三三俩俩的妇人提着篮子,兜售香烛。

见谢青鹤等人走近,就有妇人来问:“请香烛么?爷几位是来拜仙姑的吧?再往里边走,香烛可不大好买,老妇这里一把香一对烛,搭上一捆黄纸,只消八十钱。”她神秘兮兮地做了个指天的动作,“县里查得紧,不许烧祭野祠淫祀,里边没人敢卖!过了老妇这村,往下可没那店了。”

谢青鹤还没说话,另一个提篮妇人翻了个白眼,远远地哼笑道:“别叫这黑心妇人哄了去!那边只收妇人孺子的香火,你三个男人大丈夫何苦来自讨没趣?便是烧了金山银山,也是没用。”

正在兜售香烛的妇人便生气了,呸了一声,正要争吵。

旁边几个妇人见谢青鹤几人个个都是年轻俊美的后生,难免生了护惜之情,借着说话的机会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指责那兜售香烛的妇人:“你纵要赚些体己家用,也不该浑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