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第2/7页)

从两年的人工冬眠中苏醒的实验者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

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好几年不接触自己的名字。就算是一个人生活,一年里也会有好些次回想自己名字的机会。但是,冬眠的人不会回想自己的名字。他们有时也会做梦,但那些梦都是荒诞无稽、毫无逻辑性的。梦这东西本来就是以记忆为原料产生的,它不会生产新的信息。

人类的大脑容量有限,所以会将不重要的记忆自动消除。所谓不重要的记忆,就是很少使用的记忆。所以凡是想要记住的东西,只要多次反复记忆就行。多次有意识的记忆,大脑系统会将之判断为重要记忆,也就不容易忘记。对自己的良好记忆自豪的人,其实并不是脑容量大,只是擅长消除无用记忆而已。

记忆消除主要在睡眠中进行。所以如果持续沉睡许多年,记忆就会差不多被消除殆尽——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记忆都没区别。如果沉睡一个世纪,大脑恐怕就会变得一片空白吧。

乐观的人们不认为这是多大的问题。没有必要将一切都储藏在大脑里。我们有各种代替大脑的记忆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等乘客们苏醒之后慢慢再教育就行了。

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吗?如果冬眠前的记忆全被消除了,那么人格上是否还能说是连续的?冬眠前的人格彻底消失,从冬眠中醒来的乘客都变成徒具成人身体的婴儿?这样的话,把人送去冬眠旅行,岂不等于杀人?

于是载人飞行计划搁浅,人类被迫放弃了飞向宇宙的希望。就在这时候,有位科学家找到了解决办法。在睡眠中让大脑的一部分清醒并非难事,而刺激清醒大脑的特定区域,则可以让大脑做特定的梦。严格来说那不算是梦,而是通过精密控制的电子信号让人体验各种虚拟现实。于是,乘客们便可以一边冬眠旅行,一边进行日常生活。

让人像看电影一样体验预先设定的程序当然也可以,但如果人类自身的自由意识无法参与其中,就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所以必须让程序和乘客的意志互动。另外,虚拟现实中也需要其他人,否则人们恐怕会丧失交流的能力。为了和其他人交流,一种办法是用计算机生成无数虚拟人格,但这个办法很快就被否定,因为耗费的计算资源太庞大了;更简单的办法是让乘客们自己相互交流,也就是把所有乘客的虚拟空间加以共享,乘客们可以在这个共同空间中自由交流。也就是说,星系飞船既是冬眠飞船,也是都市飞船。

由于全员共享同一个虚拟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不能太怪异,只能模拟日常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安心生活。

这里的居民把这里简单称为“世界”或者“都市”。原则上说,“世界”可以具有无限种形态,但因为计算资源的限制,以及考虑到居民的精神压力,“世界”基本上都采取了最基本的都市形态。另外,“世界”的物理法则也模仿现实。这倒不是说连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都做了完美再现。为了节省计算量,“世界”基本是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中运行,也没有模拟大气中的每个分子,只采用了古典的统计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程。动植物也只做了外表的模拟,内部构造基本都没有实现。尽管有这么多简化,但也足够让其中的居民产生错觉,认为这就是日常生活的世界了。

“世界”运行得很完美,但其中的居民还是有抱怨:难得是虚拟世界,偏偏一切都按照现实模拟,这也太没意思了。最好能加入一些超现实元素,哪怕一点点也好。

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无限制地接受居民的要求,不断导入违反物理法则的奇迹,计算资源转眼就会耗尽。不过,如果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倒也不是无法实现。具体而言就是,居民为了使用奇迹——也就是魔法,需要消耗魔点。魔点可以赚取,也可以向他人转账。另外每个居民每周可以免费获得1魔点。

在天空飞翔的魔法每分钟消耗1点,石头变成金子消耗10点,瞬间移动50点。一开始,人们随意使用以取乐,但是很快就发现魔点的消耗量远远大于发生量,所以逐渐没有人会浪费了。到后来,居民更是把魔点代替货币使用。魔点具备理想货币的特征,它本身具有一定价值,因此很难发生极端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如果有发生通货膨胀的趋势,那么居民们就不会将魔点当作货币使用而直接使用魔法。比如说,如果一顿饭要消耗10点,那么大部分居民都会使用2点凭空生成一份料理。像这样,通过消费魔点来抑制流通量,通货膨胀便可以消除。相反,通货紧缩的时候,人们又会停止消费,流通量增加,魔点的价值就会降低。

除了魔点之外,还有其他节约计算资源的系统措施。“缓存”就是其中之一。

在现实世界,一个人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立刻就会产生某种反馈。比如用锤子敲玻璃,玻璃当场就会碎裂,从窗户上掉下来。但是,在“世界”中,情况却没有这么简单。某个人决定用锤子敲玻璃的刹那,计算机捕捉到大脑运动区域的兴奋,将之反映到虚拟现实中——移动手臂、抓起锤子、敲上玻璃。如果仅仅如此,并不会费什么大力气,但实际上却有很麻烦的问题。手臂、锤子、玻璃,全都是“世界”中的东西——它们和其他居民也在相互作用。比如说,附近有其他居民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在他们的眼中如何反映这幅景象,这必须进行计算;还有模拟玻璃破碎的声音,也需要考虑不远处的居民会听到什么,这也必须进行计算。

这些细节必须加以考虑。“世界”是连续的,必须符合逻辑。每个人的个人体验如果相互之间有矛盾,“世界”就会逐渐分化,最终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计算资源也会枯竭,居民们被扔进虚无。

但是,如果将一切都在计算之后再反映到虚拟现实,那响应速度就会很慢,会有一种慢镜头的感觉。想到要去敲玻璃,但是几秒钟之后手才开始行动,敲击的刹那一切动作又都停止,再隔几秒钟玻璃才会碎裂,然后才听到声音。为了这个计算,停止的不仅仅是当事人,毫无关系的所有居民都会同时发生这样的现象。当然,如果有足够的计算资源,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有这样的空间和载重量,还不如设立缩小版的现实居住区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