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加苏之二

在胡康河谷一线布防,挡在远征军前面的日军,是日军第18师团主力。这个师团本来是一个两旅团编制的甲种师团。加入缅甸方面军后,为适应山地作战取消了旅团一级建制,减少了一个步兵联队,改为三步兵联队制山地师团,但大大扩编了其炮兵编成,在胡康河谷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带,其实际战斗力反而得到增强。

这支敌军的主要编成如下:师团共辖六个联队,其中步兵联队三个,即第55、第56、第114联队,每个联队辖三个大队和两个炮兵中队,每个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和一个炮兵队、一个辎重队。步兵以外,师团还辖一个山炮联队,即第18山炮联队;一个工兵联队,即第12工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即第12辎重联队,总兵力两万余人。

胡康河谷道路艰险,溪谷纵横,非常不适于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在战史上,对中国远征军从印度杀回国内选择了胡康河谷这条险路,曾经有一个说法,认为这是为了出其不意。

试图出其不意,却遇到两万多敌军拦路,这实在不能算成功。事实上,日军缅甸方面军参谋前田博少佐在他的著作《缅甸方面军的作战和战后处理》中,披露了当时日军的作战计划,对于中国军队会选择胡康河谷反攻缅甸,日军早有准备。

1943年年中的时候,日军在缅甸一共有五个师团。这些部队包括隶属于第15军的第18师团、第33师团和第56师团,以及直属于方面军的第55师团、第5飞行师团。

日军对这些部队的配置如下:司令部配置在缅甸首都仰光,第5飞行师团分散配置在缅甸各个机场;第55师团负责南缅防务,部署于印缅交界线南端的港口阿吉普一带,警戒英军从海上发动登陆攻势或沿海岸东进攻击;第33师团负责中缅防务,部署在曼德勒以西地区,对抗英帕尔方向的英军;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均部署在北缅,警戒中国驻印远征军和云南方向部队的攻击。中国远征军发动反攻之后,日军干脆将北缅单独列为一个战区,成立了第33军直接指挥该地区的作战。此后,日军陆续增兵,到1945年,在缅甸方面军属下共计有九个师团又三个独立混成旅团,用于缅北的就有五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占其总兵力的一半以上。

从这个配置看,日军对缅甸的防卫重点为重西轻东,重北轻南,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如果发动自胡康河谷的反攻,地点正在缅甸的西北,恰恰是日军防卫的重点。

既然明知这是敌军防卫的重点,地形又如此不利于进攻,中国远征军为何不选择另一条路发动反攻呢?

这是远征军总指挥、中印缅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中将的决定。史迪威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他缺乏军事常识。事实上史迪威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他很清楚选择这条反攻路线的风险。察看当时的史料,似乎可以看到这位高个子将军决策背后的一丝无奈。

史迪威急于发动缅北反攻的原因,与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浪漫的“I shall return”(我会回来)不同,有着更加现实的目的,那就是尽快打通中印公路,稳定中国战场,并通过这条路线提供装备、物资,重新武装中国军队,以期从东方发动对日军的反攻。

1943年的中国战场,牵制着日军29个师团的主力,世界很难想象中国如果倒下,将给反法西斯阵营带来怎样的灾难。要知道,美日在所罗门群岛的血战,把瓜达尔卡纳尔岛打成了“地狱岛”,把萨沃岛湾打成了“铁底湾”,日军出动的部队,也不过一个多师团而已!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国军队的战斗,必须依靠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支持。大到飞机、汽车,小到望远镜的镜片,电台里的真空管,当时的中国,几乎都无法自己制造。在美国参战以后,这个“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也对中国打开了大门。然而,随着沿海港口的丧失,中国失去了海上的补给路线;苏日友好条约的签订,关死了西北方向的援助;滇缅、滇越路的中断,又让西南方向的援助无法入口。偌大的中国,只剩了一条飞跃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与外界保持着艰难的联系。高山,低压,剧烈的空气运动和日军飞机的拦截,使这条航线艰险异常,中美飞行员在这条航线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连中国防化兵事业的创始人李忍涛将军,都在这条航线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天气晴朗的时候,“驼峰航线”的飞行员们甚至可以用地面坠毁飞机闪光的铝片作为导航指示,可见损失之惨重。

因为太过艰险,驼峰航线的运力有限而且代价昂贵。即便盟国有心为中国提供更多的装备物资,也无法依靠这样一条空中路线。为此,史迪威下决心指挥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目的是打出一条直通印度的地面公路运输线,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中印公路”。

史迪威选择胡康河谷这条进攻路线,是因为没有其他路线可供选择。

胡康河谷图示

收复缅甸,其实有很多路可走,粗粗一看,即可以通过五条道路:

第一条路,从缅甸南部沿海登陆,直取首都仰光。

第二条路,从印缅边界南段,阿拉干山以南的阿吉普方面从西向东进攻,沿海边攻夺仰光。

第三条路,从印缅边界中段,阿拉干山以北的英帕尔方面从西向东进攻,攻击目标为缅甸古都曼德勒,在那里可以直接切断南缅和北缅日军的联系。

以上三条路线,大多是在道路宽阔、行进便捷的平原和高原地区,易于美式机械化装备的部队作战行动,同时人口稠密,物资也较为丰富。

另外两条路就艰难得多了。

第四条是从印度通过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攻取北缅中心密支那,而后南下曼德勒,将日军赶向南方。

第五条是从云南越过高黎贡山,收复滇西,再夺取旧滇缅路要隘腊戍,徐徐向西向南推进。

这两条路线,经过的地区都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而且人烟稀少,补给必须依靠自己。

美军“梅支队”军用地图(地名译文为笔者所加),上标有中国最后的对外联系通道——驼峰航线。

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的路线图(地名译文为笔者所加),左侧箭头是史迪威指挥的驻印军,从西向东打;右侧箭头是从云南出击的中国第二期远征军,从东向西打。

野人山—胡康河谷是道路崎岖的地方,并不利于美械机械化部队的行进和展开。图为远征军翻车事故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