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第2/7页)

安庆被武力收复以后,湘军的声望一天比一天高。以前那些和曾国藩意见不合的中央或地方的高官,都被处死或者罢官,也因此出征和围剿太平天国的重要任务,都集中到了曾国藩一个人的身上。朝廷屡次下诏催促曾国藩把军队转移到东边,收复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已经沦陷的郡县,五天之内,下了四道口气严厉的圣旨。曾国藩已经上奏朝廷推荐左宗棠专门办理浙江的军务,江苏的绅士钱鼎铭等人又在十月乘坐轮船沿着长江逆流赶赴安庆,专门去拜见曾国藩,哀求他派遣官兵前往江苏增援,说他们那里淞沪一带会让敌人有可乘之机,而且和平稳定不能持久下去。说这些话有三个原因:有当地的团练,有枪支和轮船,还有埋伏下来的内应。此外还有仍然归属于朝廷但是不能守住的三个城市:有镇江,有湖州,还有上海。曾国藩看到这些情况后深深地感到悲痛,心生怜悯。当时湘军钱财紧缺,兵员力量单薄,左宗棠的楚军也不能分兵支援,所以曾国藩才和李鸿章商量,期望明年二月份可以出兵援助江苏。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有圣旨向曾国藩询问关于援助江苏的部队的将帅人选,曾国藩拿出李鸿章来应答;并且向朝廷申请调派数千部队,让他们尽快赶赴下游,去援助围剿敌军。于是李鸿章回到庐州,去招募淮军的英勇之士。等到把他们带到安庆后,曾国藩为军营制定必须遵守的纪律,军队器械的用法,军饷还有粮食的数量,这些一律全都模仿湘军队伍里的规章制度,但也参照楚军军营里的方法来训练他们。先是淮南的百姓不断被太平军、捻军骚扰、践踏和蹂躏,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困难,只有合肥县的仁人志士张树声、张树珊两兄弟,周盛波、周盛传两兄弟,以及潘鼎新、刘铭传等人,自从咸丰初年,他们就开始组织团练习武,从而能够保卫乡里不受侵害,还修筑堡垒来防止流寇骚扰,所以安徽全省都被践踏得体无完肤,只有合肥县自己保护得很完整。等到李鸿章开始招募淮军的时候,他将这些旧的团练武装组织起来加以严格地训练,二张、二周、潘、刘都跟着他。淮人有个叫程学启的,以前是在曾国荃那里当部下,这个人本来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下的一员猛将,后来投降了湘军,一直做官做到了参将,不管是论智慧还是论勇敢都是数一数二的,曾国藩特意挑选他,让他跟着李鸿章,后来他凭借着骁勇善战,名声大噪,称得上是名冠一时。淮军刚刚组建好的时候,曾国藩拨出部分湘军的军营当作附加的援助,然后特意从湘军的将领中选择一员优秀的大将统领他们,听从李鸿章的指挥,这个人就是郭松林了。因此淮军的著名将领,唯有程、郭、刘、潘、二张、二周。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的二月份,淮军组建完毕,一共八千来人,打算顺着长江一路往下,从太平军的要塞边冲过,去援助镇江,这个方法还没有最终决定。二月二十八日,上海的官僚绅士筹集了十八万两银子,雇了七艘大轮船,行驶赶赴到安庆来迎接淮军,定好分三回把他们都拉到上海去。三月三十日,李鸿章的军队全都到达了上海,他接到圣旨,暂时代理江苏巡抚这一职务,并让薛焕当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和别人交涉的事情(薛焕,原来是江苏巡抚)。

那时候常胜军的制度管理等还没有完全制定好。华尔作为一个外籍的将领,他监督管理着五百人的军队,驻守着松江。同治元年的正月,敌兵一万多人来侵犯松江,把华尔部队围了几十圈之多,华尔奋力战斗击退了他们。等到李鸿章抵达上海的时候,华尔所在的部队被划归李鸿章指挥,又新招募了一些中国的壮士勇者,李鸿章命令华尔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士兵的军饷和粮食,比那些湘军、淮军的每支军队都要多。

从此之后,常胜军终于成为一支得力的武装队伍。

松江府所在的位置在江苏、浙江的边上,是提督级别的武官们驻守的地方,还是江苏的交通要道,因此太平军攻打这里十分猛烈。李鸿章命令常胜军和英法的消防兵集合到一起(当时英法有部分消防兵,专门聚集在上海来保护自己的租界),攻打松江南边的金山卫和奉贤县[1];淮军的程学启、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这些将帅攻打松江东南的南汇县。太平军拼死奋力攻打,英法的军队敌不过就撤退了,导致嘉定县[2]又沦陷了。太平军想要趁着胜利的余威进攻上海,程学启在太平军行进途中出兵迎战,击败了他们,南汇的太平军将领吴建瀛、刘玉林等人打开城门来投降。川沙厅(在吴淞口的南边)有上万名太平军来侵袭,刘铭传死死防守着南汇,终于击败了他们,顺便又收回了川沙厅。然而尽管是这样,太平军的主力依旧强劲雄壮、威武不屈,一部分部队围攻松江青浦,一部分部队潜伏在广福塘桥,聚集在四滨,偷偷观察着新桥。当年五月,程学启带着一支军队驻守在新桥,强大的太平军冲过来,程学启的军队接连好几天都被太平军围攻,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李鸿章知道情况后,亲自带着军队过去增援,和太平军的部队在徐家汇相遇,李鸿章奋力拼搏,殊死搏斗。程学启在自己的军营中看见了李鸿章的帅旗,全都离开营地和自己的部队一起夹击敌人,获得胜利,杀死了太平军三千多人,俘获四百多人,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囤聚在松江府郊区的太平军,听到这个事情后,都被震惊了,急忙集合队伍向北撤退,这才为新桥解了围,上海的紧急戒备解除,防御情形得到了好转。

淮军刚到上海的时候,西方的洋人看他们的衣服和帽子非常简陋,都偷偷地嘲笑他们。李鸿章不断地对身边的人说:“一个军队优不优秀、厉不厉害,难道是因为身上穿的衣服吗?等他们那些人看到我们大张旗鼓、士气高涨的时候,自然心中会重新定论。”之后,欧美人看见淮军将领的勇敢刚毅,军队纪律的严明,没有不一改往常的态度、对他们心生敬意的;就连那些统辖之下的常胜军,也开始对李鸿章服服帖帖,听从李鸿章发号施令。

当时曾国藩已经接受了独自围剿太平天国的重大任务,任务艰巨,责任也很明确,没有什么人可以分担的,也没有什么阻挡牵绊他们。于是他就命令李鸿章负责肃清江苏南部,左宗棠负责肃清浙江,曾国荃负责肃清南京。南京这个地方,是太平天国的根据地,而南京和江苏、浙江两个省份相互庇护,才形成了巨大的势力。所以如果不能把江苏的太平军都扫除完,是不能围困住南京的;如果不能成功进攻、围剿敌人的老窝南京,那么江苏也不能全部收复。当淮军前往上海的时候,曾国荃和杨载福(后改名为岳斌)、彭玉麟等人,谋划从水路和陆路协助前进,攻破长江南北两岸太平军的壁垒。四月的时候,曾国荃从太平府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攻下金柱关,抢夺东梁山的营寨,又进攻收复了秣陵关、三汊河、江心洲、蒲包洲等军事要塞。五月的时候,他就进入南京城外的雨花台屯兵驻扎。这实际上得力于李鸿章解除了松江的围攻。所以谈论这场战役的战绩,大家当然就可以知道,湘军之所以能收复南京,歼灭厉害的敌人,并不是曾国荃一个人的功劳,实际上是靠李鸿章他们消灭了太平军外围势力,使得太平天国的钱财和物资、兵力形成一种孤立的形势,使太平天国的主力不能不坐以待毙。淮军之所以能够平定苏南地区的敌人,也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功劳,实际上是通过曾国荃等人率兵端了敌方的老窝,让他们的将领和士兵们心生忧虑,军心动摇,战斗力下降。苏东坡有句诗,是这样说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同治元年、二年之间的时候,中国的景象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