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黄鹤楼(第3/5页)

罗大纲是广东揭阳人,从出身来说,他也不是主流。在上帝的下面,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尽管这是上帝会的理想,但在内部,早就开始出现了等级差别。

“也够他为难的啊!”理文望着罗大纲的背影小声说道。

就知名度来说,归元寺不及黄鹤楼。

归元寺这个寺名就给人不太好的印象。所谓“归元”,即脱离生灭的世界、返归到真寂的本元,也就是“死”的意思。或许是这个原因,诗文中很少出现归元寺。

相比之下,黄鹤楼则多次在诗中被吟诵,最有名的,恐怕要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被收入《唐诗选》,自古以来被读书人所爱。

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据说是曾有仙人乘黄鹤在此游玩,而在民间,则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家酒店,一个老头常不花钱跑来喝酒。这老头离开时,在酒店墙上画了只黄鹤,以表示对老板的感谢。只要人们一拍手,黄鹤就翩翩起舞,所以深受人们欢迎。这事太稀罕了,大批客人蜂拥而来。顾客源源不断,生意兴隆,酒店老板变成了大财主。十年后,那个老头又来到这里。他乘坐那只黄鹤而去。于是酒店老板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楼,起名“黄鹤楼”。

这座可俯瞰长江的黄鹤楼,曾多次被烧毁。这时的黄鹤楼,是乾隆元年(1736年)湖广总督史贻直建造的。据文献记载,黄鹤楼呈圆形,共三层,高十八丈,约五十八米。重建之后仅一百多年,据说已做了多次整修。

城内有个不太高的山丘,名蛇山,黄鹤楼就建造在蛇山尽头面临长江的地方。看来这座建筑物并不是为了纪念飞往仙界的黄鹤,也不是为了给长江中乘船而去的行人送别,而是为了军事目的,当作瞭望台而建造的。双福就常登楼观察情况,汉阳汉口失守,尽在他眼中。

这时,双福已正式当上湖北提督,江南提督的职务已被解除。

“向荣的军队已来到城外,如打开城门,派兵出击,就可以夹击。”总兵常禄提议。

但双福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只回了一句:“不行!”

太平军把船只排列起来搭成浮桥,这从黄鹤楼上也看得很清楚。

按察使瑞元建议:“浮桥一旦搭成,将对我们十分不利,应趁他们尚未搭成时发起进攻。”

但双福也只是一句:“不行!”他已经不想再解释原因了。

天下雨,或起雾,对清军有利,将领们认为这是好机会,要求出击,双福仍不准许。

“不行!”双福语气变得愈来愈粗暴了。

城外太平军士气高涨,数万居民把要害地区告诉了他们,他们在长虹桥、李家桥等处建造炮台,这些地点都是当地人帮他们选择的。不仅城外的地理,就是城里的情况,太平军也十分清楚;守军驻地,军粮所在,地形以及清军弱点等,太平军了如指掌。

向荣的军队已在武昌城外的东郊出现,在长虹桥一带布下阵地,十一月十七日,向荣本人也到达白木岭,但离武昌城还很远。向荣一心要打仗。立下战功,就可免于惩罚。他在人事关系上搞不好,各方都不如意。在援救武昌中,他是最高指挥官,跟辅佐都司(军队的官职、校官级)张国梁关系还不错。武昌城东有个很大的湖,名东湖,湖边有座洪山,太平军和向荣之间的战斗主要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向荣一边战斗,一边等待着后续援军到来。

“这小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不懂打仗吗!”向荣跟城内联系不上,气得多次咒骂双福。

“不懂打仗的鞑虏!”这本是太平军的语气,向荣竟也拿来用。当然,这话不能骂出口。双福是满族,参加过新疆远征军,担任河北和古州(贵州)总兵只有一年多,就被提升为提督。而向荣,当了五年总兵才升为提督,他对此一向是不满,怨恨。

十一月二十八日,围绕着洪山,双方展开了最大规模的战斗。从湖南来的援军已基本到齐。太平军右路军把沿途桥梁全部破坏,是以援军这才赶到。据清军密探报告说,武昌城下的太平军,大多是刚参加的未经训练的新兵。

向荣把全军分为十队,对洪山太平军阵地发起进攻。

武昌城九座城门紧闭,但说不定他们什么时候会打开城门出击——太平军在同向荣军作战时,总是有着这样的担心。而且新兵多也是事实,在岳州参加的战士只走了从岳州到武汉这一段路程,在武昌郊外参加的人连行军也没有经历过。

太平军不得不放弃了在洪山建立的十五个据点。面对清军进攻,那些未经训练的新兵一开始就乱了阵脚。太平军后退,清军跟在后面追。

“用那一手吧!”罗大纲命令幕僚。罗大纲在天地会时,多次同官军交手,早就掌握了对付清军的办法。当会匪逃跑时,经常用一种方法来避免清军的追击。那幕僚从罗大纲会匪时代就是他的部下,所以他只说了一声“那一手”,幕僚就明白了。

“前几天就准备好了,有三大车。”幕僚笑嘻嘻地答道。

“好呀。一车分三次使用吧。”

清军没有来攻罗大纲的堡垒。在暂时对峙期间,清军已摸清了太平军阵地哪里强、哪里弱。向荣当然是进攻太平军的薄弱阵地。罗大纲的部队里有不少人是干这一手的行家,不需指挥官下命令,他们早就做好了这种作战的准备。这种作战只是把绸缎、铜钱、少量的洋银,主要是墨西哥银圆、镀金的器具、华丽的衣服等东西撒在战场上。清军士兵争夺战利品当然比追击敌人更为热心。会匪常利用这一手而逃脱追击。东西如何撒,是有窍门儿的。不少人懂得这个窍门儿,有经验的人干起来很麻利。十来个人一组,把装载着这些“财宝”的车子推到准备撒的地方。各色绸缎要剪成适当的长短。撒在什么地方也是个窍门儿,必须要引人注目,所以常使用唱戏的服装。在舞台上看起来十分华丽的东西,放在地上也显得鲜艳夺目。

引诱敌人来拾也有窍门,迅速把东西撒完之后,就大声喊:“喂——!这里遍地是财宝呀!是长毛慌忙逃跑,丢在这儿的!喂——!快就是胜利!快就能成为财主!”清军果然停止了追击,争先恐后地来捡战利品。

最先捡财宝的是后尾部队,先头部队在追击。不过,有人只要跟先头部队一说:“后面的那些家伙吃了甜头啦!你们傻瓜!要是不信,回去看看。那些穷得像叫花子的家伙,一下子成了大财主啦!”他们定会乱成一团,掉转头就往回跑。群众的心理是可怕的。在这样的时候,即使军官挥舞着大刀喊道:“逃者斩首!”也不会起作用。弄不好,连军官也会被乱兵打死。别人在发财,自己留下来,才是傻瓜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