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4页)

21 杨志玖,《我在史语所三年》,《新学术之路》,781页。

22 岳玉玺等,《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269页。

23 所档:李18-15-19。

24 张汉青讲述,岱峻专访,2002年10月7日李庄。

25 王汎森、杜正胜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5年版,130—131页。

26 1947年6月26日,《夏鼐日记》卷4,131页。

27 俞大綵,《忆孟真》,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等合编,《傅斯年》,317页。

28 王聿均、孙斌编,《朱家骅先生言论集》,744页。

29 俞大綵,《忆孟真》,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等合编,《傅斯年》,323页。

30 《亲友怀念傅校长》,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http://www.lib.ntu.edu.tw/gallery/FuSsuNien/memory.html

31 陈若曦,《外文系的师长》,《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版。

32 李田意,《我所认识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新学术之路》,943页。

山坳上的北大文研所

1 资料出处:王叔岷,《慕庐忆往——王叔岷回忆录》。

2 所档:昆14-66、67。

3 杨志玖,《我在史语所的三年》,《新学术之路》,783页。

4 任继愈,《竹影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5 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卷7,222页。

6 所档:I1248。

7 何兹全,《李庄板栗坳·史语所——我终身难忘的地方》,《新学术之路》,819页。

8 王富仁、石兴泽编,《谔谔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傅斯年笔下的名人》,192页。

9 资料出处:焦润明,《傅斯年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 王富仁、石兴泽编,《谔谔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傅斯年笔下的名人》,184—185页。

11 罗常培,《沧洱之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13、14、15 王叔岷,《慕庐忆往——王叔岷回忆录》,47—49页。

16 李孝定口述,陈昭容记录,《我与史语所》,《新学术之路》,909页。

17 罗常培,《沧洱之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 李孝定口述,陈昭容记录,《我与史语所》,《新学术之路》,909页。

19 1949年后,“罗罗”族改称“彝族”,本书所写的“倮”或“罗”等词汇,皆沿用旧称。

20、21 罗常培,《沧洱之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情随春草绿缘定山坳间

1 董作宾,《香樟豆谣》手抄本,由其子董敏先生提供。

2 王汎森,《逯钦立与〈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新学术之路》,777页。

3 1991年3月4日罗筱蕖致罗萼芬信。

4 1990年10月3日罗筱蕖致罗萼芬信。

5 罗筱蕖讲述,岱峻专访,2004年6月25日,宜宾上江北红丰路17号。

6 罗萼芬讲述,岱峻专访,2003年10月10日,李庄罗宅。

7 指四川地方军阀刘文辉、邓锡侯和潘文华的部队。

8、9 王汎森,《逯钦立与〈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新学术之路》,777页。

10 文中的“均一”指吴定良,系中研院体质人类学筹备处主任。此机构系从史语所中析出,迁到镇上。所档:李13-5-31。

11、12、13 李光涛,《明清档案论文集》,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14 罗萼芬讲述,岱峻专访,2003年10月10日,李庄罗宅。

15、16 张伯森讲述,岱峻专访,2002年10月12日,宜宾正气巷宿舍。

17、18、19 杨志玖,《我在史语所的三年》,《新学术之路》,783页。

20 张彦遐讲述,岱峻专访,2002年11月2日电话记录。

21 所档:李43-3-1。

22 张彦遐讲述,岱峻专访,2002年11月2日电话记录。

23 书信、诗词均由罗萼芬提供。

24 张彦遐讲述,岱峻专访,2002年11月2日电话记录。

25 罗筱蕖讲述,岱峻专访,2004年6月25日,宜宾上江北红丰路17号。

26 罗萼芬讲述,岱峻专访,2002年10月6日,罗宅。

27 杨志玖,《我在史语所的三年》,《新学术之路》,783页。

28 陈漱渝,《侧影——参观台北胡适故居》,《作家文摘》2005年3月10日。

29 张彦遐讲述,岱峻专访,2002年11月2日电话记录。

30 周天健,《李光涛先生行述》,《新学术之路》,475页。

龙性难驯多怀激烈

1、2 转引自张天民,《游寿先生百年祭》,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丛书”,http://www.hljcsswsg.gov.cn/gycs/showbook.aspbookID=11。

3 游寿,《我的临池简述》,1982年。

4 程千帆选编,《沈祖棻创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17页。

5、6 转引自王立民,《游寿传略稿》,http://www.boguzhai.com/wlm/lw02.htm。

7、8 转引自王立民,《沙溪畔曾经来了位女农夫》,《北方文学》2009年第6期。

9 游寿,《善斋青铜器整理回忆》,1983年。

10 《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1061—1066页。

11 游寿,《善斋青铜器整理回忆》,1983年。

12 游寿的《伐绿萼梅赋》及《山居志序》两文,皆引自王立民提供的原作复印件。断句为本文作者。

13 《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1063页。

14 程千帆选编,《沈祖棻创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217页。

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1 游寿,《善斋青铜器整理回忆》,1983年。

2 《夏鼐日记》卷2,90—103页。

3 谭旦冏,《中央博物院二十五年之经过》,中华丛书出版编审委员会,1960年版,76—77页。

4 南京博物院编,《曾昭燏文集》,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314页。

5 沈道初,《女考古学家曾昭燏传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7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6 索予明,《烽火漫天拼学术——李庄时期的中央博物院》,台湾《故宫文物月刊》2006年第2期。

7 南京博物院编,《曾昭燏文集》,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15—16页。

8 曾清、张蔚星编撰,《曾昭燏年谱》(征求意见稿),南京博物院,2009年版,143页。

9 索予明,《烽火漫天拼学术——李庄时期的中央博物院》,台湾《故宫文物月刊》2006年第2期。

10 南京博物院编,《曾昭燏文集》,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245—281页。

11 李光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翻译家。

12、13 李光谟讲述,岱峻专访,冯志整理。2004年9月14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