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莫尔传 第一部(第2/6页)

7,贪婪王塞利诺8,食人的雷斯特里格尼人9,以及骇人听闻的怪物,却对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治提及甚少。

不过拉斐尔也提到了新发现的国家中存在的许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陋习,他具体列举了几点,以便让我们的城市、民族、国家与国王可以见不贤而自省。在这里我就不把他列举的东西复述出来了,我只想叙述一下他口中的乌托邦人的生活习惯与风土民情。不过我要重述一下先前那次提到这个国家的偶然谈话。

拉斐尔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国家与新发现的国家的法律条文与风俗习惯存在的种种缺点,这种缺点还不少。他也对我们和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比较。他只是在那些国家滞留短短数日,却对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了如指掌,就好像他是那里最虔诚的公民一样。彼得对这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啊,亲爱的拉斐尔,我不明白你为何不在朝为官啊!我相信只要是君主都会爱上你的,因为你的渊博学问和对各国风俗习惯、律法条文的了解,会让君主感到无比的喜悦,你的建言献策,会有力地辅助一个君主去更好地治理国家。此外,正所谓一人当官,既能报效国家,又可以很好地造福亲友。”

“说到我的亲友,”拉斐尔回答,“我并不担心他们,因为我觉得我对他们已经仁至义尽了。一般人们不到年老体衰是不会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别人的,即使无法保留了,也是不情愿地放弃财产的。而我正值壮年,并且身强体壮,我却主动将财产送给了亲友。我想他们应该感到满足了吧,而不会再期望我为了造福他们而屈居于高之庙堂,臣服于国王脚下。”

“说得好!”彼得赞扬道,“不过我的意思是要你侍奉君主,并非臣服于他。”

“臣服和侍奉差别不大吧。”拉斐尔说。

“我确实觉得这是一个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彼得接着说,“这样你不仅可以造福人民、报效国家,还可以照顾亲友,更能够壮大自己的名声与影响力。”

拉斐尔问道:“自由自在的我,是喜爱那种条条框框束缚着的生活的人吗?我没必要为了让自己发迹而改变自己的意愿。实际上,我现在潇洒恬淡地生活着,相信朝廷贵臣很少有人可以像我一样轻松快活的吧。并且侍奉君主的人绰绰有余,不要以为君主身旁少了我这样的人,就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显然,”我说,“亲爱的拉斐尔,我看得出你不是贪慕权贵的泛泛之辈。我敬重你这样胸怀坦荡的人,就像尊敬任何一个声名显赫的人一样。不过我认为,如果你在生活中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为人民谋福利,虽然这样会束缚住你潇洒的个性,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和你渊博的才识相称,才能与你宽广的胸怀相称。去做君主的谋臣吧,把你丰富的知识与独到的见解告诉他,直言不讳,积极建言献策,你会有巨大的收获。因为君主本身就是一个永不干涸的泉眼,可以涌出造福人民或者是危害社会的水流。你有渊博的学识与过人的胆量,纵使你没有丰富的处世经验;或者你有丰富的处世经验,没有渊博的学识,你依旧可以成为君主最出色的谋臣。”

拉斐尔说:“亲爱的莫尔,你有两个地方不对。一是就我;二是就事情本身。因为我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博闻强识。即使我有那样的学识才能,在扰乱我的平静生活后,我也没有精力去报效社会了。首先,几乎所有的君主都崇尚武力,我不懂武力,也不愿去追求。他们更多的是想方设法去巧取豪夺,扩张疆域,而不是通过和平友好的活动去搞好周边关系,并且治理好自己已经获得的疆土。其次,朝廷大臣都的确深谋远虑,无须别人建言献策;或者有些人是夜郎自大,不屑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然而,他们却齐声附和着君主的头等宠臣的荒谬建议,希望通过阿谀奉承得到提拔。本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见解最独到,是人情之常,就像乌鸦和猴子认为自己的小崽是最美丽的一样。

“在那些对别人的见解持藐视态度而重视自己的见解的人群中,只要有人提出了曾经历史上出现的,或者是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事情,这群人就会觉得他们的名声受到了严重损害,甚至被世人当做欺世盗名的小丑,除非他们可以在别人的见解中挑出毛病来。当他们的劣行告以失败后,他们便为自己随意找个借口‘这是我们先祖喜爱的东西,希望我们可以拥有先祖那样的智慧’,然后,他们认为这样的借口似乎结束了全部问题,堵住了悠悠众口,稳住了自己的地位。他们的意思就是,假如一个人在见解上比我们的先祖更聪慧,将是十分危险的。然而我们总是漠视先祖的那些聪明才智。不过我们的先祖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那么明智,这就成为我们从中发现他们缺点的有力把柄。我曾经在许多国家碰到过这种傲慢与偏见,其中一次是在英国。”

“什么?”我说,“你还到过我的国家?”

“是的。”他回答,“我在那儿停留过四五个月,那是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很多人惨遭杀害,起义被镇压了。那个时候,我很感激尊贵的约翰·莫顿10红衣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他是英国大法官。亲爱的彼得———莫尔十分了解红衣主教,不需要我再多说———这位德高望重的主教是值得尊敬的,不仅是他德才兼备的品质,还有他谨言慎行的情操。他虽然已经步入老年,但是依旧神采奕奕,一点儿也不显得老态年迈。他举止稳重大方,谈吐温和可亲。他喜爱用严肃犀利的言语对前来求见他的人加以考验,他丝毫没有厌恶之意,只是想观察一下对方随机应变的能力与胆识。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是他所赏识的,只要不过于恃才骄狂,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能力去很好地处理公共事务,所以他对他们表示出由衷的嘉许。他的言语优雅精练,精通律法知识的他,还拥有惊人的记忆力。正是他先天的优势,与后天的历练,使他整个人趋于完美。

“英王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我在英国的时候,他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因为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从学校被选入了宫廷,着手处理国家大事。历经各种各样的挫折磨难,从而在大风大浪中历练成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这样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的经验是难以忘记的。

“一天,我正和他一起进餐,在座的还有一个精通英国律法的教外人。不知怎的,这个人偶然谈起英国当日对盗窃犯执法的严峻,并对其大加赞誉与恭维。他说,被送上绞刑架的人有时候一次就超过二十个。令人诧异的是,很少有逃脱法网的窃贼,但是全国依然盗窃横行。当时我当着红衣主教的面,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我的看法。